摘要当一起突发事件被曝光,人们很容易被吓坏,继而被愤怒和担忧情绪支配,如此一来,就会出现类似当下许多为人父母者闻疫苗而色变,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接种疫苗的状况。来源:健康界 作者:陈铮#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一出,立即轰动全国,各大媒体、微博、朋友圈迅速被大量“毒疫苗”声讨文章充斥,其中各种疫苗不良反应图片,以及因疫苗致残、致死病例描述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也引领着人们无数的转发。当一起突发事件被曝光,人们很容易被吓坏,继而被愤怒和担忧情绪支配,如此一来,就会出现类似当下许多为人父母者闻疫苗而色变,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接种疫苗的状况。然而,独立思考和理性看待事件才是此刻最该做的。健康界的读者们应该与笔者一样,一贯有着客观冷静的态度,我们可以一起跳出情绪的干扰,理性来看此次疫苗事件。尝试看清真正的潜在风险我国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这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分类方式。分类理由很复杂,但简单说来,就是第一类疫苗不需要花钱,但必须接种的疫苗,属于国家规划免疫范畴;而那些自愿原则是否接种,但需要自己花钱打的是第二类疫苗。回到此次事件,当事人庞某卫销售的脱离冷链的疫苗,全部是第二类疫苗,也就是说,人们是可以选择不接种的,这让事件的危害性进一步降低。但事件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却没有丝毫的降低。要看清潜在风险,首先需要了解疫苗原本应该是怎样管理的。在我国,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管理途径其实完全不一样。第一类疫苗是由政府统一采购的,疫苗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直接向疾控机构进行供应,而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疫苗运往各个接种点的组织工作也是由疾控的来组织。全程所产生的费用由财政全包,不向接种者或者需要接种疫苗孩子的家长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不是这样,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接种单位可以向疫苗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购苗。而且,疫苗批发企业之间是可以买卖第二类疫苗的。在理想状态下,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合格的产品疫苗在生产出来后,都经过国家药品和生物制品检验机构的检验,之后经过批签发,以证明疫苗是合格的。之后一类疫苗直接进入疾控机构,二类疫苗进入有资质的疫苗销售企业,再销售给疾控机构或接种单位。而实际上,一类疫苗因为国家采购和直送疾控机构,中间没有销售环节,基本全程在政府监管下,安全无事。二类疫苗在批签发后,却忽然脱离了监管掌控。此次事件当事人庞某卫就是出在销售这个环节上。这个环节上的疫苗管理漏洞,才是我们需要看清的隐藏风险。第二类疫苗销售领域,有其潜规则。据披露的调查显示,二类疫苗则由疾控部门、接种单位自主采购,在采购过程中,因为销售企业众多,给了部分疾控部门、接种单位采购人员暗箱操作的机会,部分采购就通过各种关系在非正规渠道中通过私人之间的交易实现了。庞某卫正是把握住了这层关系,利用自己构建的人脉关系,牵线搭桥违法低价从疫苗批发企业、人员处购进临近失效期二类疫苗,再加价销售给与其同样的疫苗贩子或疾控部门、接种单位,倒手从中攫取利益。可以看出,涉事疫苗在批签发后,是否流通到具有资质的销售者手中了呢?显然没有。销售企业(根本就是个人)是否按照规定将疫苗置于冷链之中呢?显然没有。疾控、接种单位是否选择具有资质的企业采购疫苗了呢?显然没有。这一连串否定,充分说明疫苗在进入销售环节后,忽然进入了一个黑箱,从此这些疫苗经历了什么,再也无人知晓。批签发这道本应是第二类疫苗进入市场起点的程序,却成为了监管的终点。正是这种黑箱状态,说明风险的根源在于,我国疫苗监管领域没有形成可靠的疫苗可追溯机制。原本一只疫苗,人们应该可以知道它从哪里来,经过了怎样的转移过程,最终到达了哪里,被谁用在了什么人身上。没有可追溯机制,这一切都成为了未知。这种状态如不改变,此次事件的类似情况,恐怕还会在尚未曝光的地方继续存在。最终承担风险的,是接种这些第二类疫苗的人们。厘清出事这批疫苗的真实状况需要明确的是,这批涉事疫苗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这点,济南警方的调查已经证实。这批疫苗所出的问题是,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冷链运输和存储。啥是冷链?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疫苗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需要使用冷藏设施、设备,让疫苗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中。这样由各种冷藏设备和设施构成的运输和仓储链条,就是疫苗冷链。一般的疫苗,比如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需要在2~8℃条件下运输和避光保存;脊灰疫苗、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需要在-20~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保存;其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也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产品说明书的规定执行。根据济南警方的描述,抓捕事件当事人庞某卫时,其疫苗存储仓库的温度达14℃,显然疫苗已经脱离了冷链。客观看待这批疫苗的危害了解了这批疫苗的状况,让人在意的便是这批疫苗流入市场可能造成的危害。健康界无意为事件当事人开脱,这批疫苗虽然脱离了冷链,但远没有各种传闻的那样危险。据疫苗生产企业质控负责人、药品批发企业执业药师、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和疾病控制中心疾病免疫专家的多方证实,合格疫苗产品如果未冷藏,人接种之后产生致残、致死危害的可能性较小。 脱离冷链运输和存储的疫苗,其最大的风险是会造成无效免疫,也就是疫苗失效,注射后无法让人体产生应有的免疫效果。对于一些如肝炎、水痘、麻疹等疾病,人在接种失效疫苗后会会认为自身有抗体,从而放松警惕,可能会增加感染疾病的可能。不过,对于狂犬病、破伤风等致命传染病,接种无效疫苗后无法防止感染,一旦感染还是会危及生命的。所以,冷静且客观的读者们不必过度恐慌,即便已经接种了涉事疫苗,对您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对于不良反应而言,疫苗带来的获益是远远大于其不良反应风险的。可见必须接种的疫苗,还是需要接种的。 你可能还想看“5.7亿非法疫苗案”疑点重重 到底该信谁?作者陈铮 健康界副总编曾经的医生,如今的传媒从业者。离开临床,仍旧关注疾病,以及医生如何向患者讲述疾病。坚信患者不需要教育,只需要与医生平等沟通。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如需转载 请发邮件至editor@hmkx.cn取得授权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会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