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故事|我是一名四十年代后期的药厂小兵......

来源: 东北制药/nepharm

1947年初,在佳木斯市美丽的松花江畔,座落着一家隶属于军队的药厂——原东北军区卫生部东北卫生技术厂(后改为东北制药厂)。这里新来了一批参加革命不久的战士,一群年轻活泼的男女小兵。他们当中大的才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十四、五岁。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家怀着愉快、兴奋而又有点好奇的心情,进入了军事管理和企业生产新的生活。

当时全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紧张阶段,部队式的生活很艰苦,生产条件也比较困难。为了支援前线,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在老干部、老战士的带领下,大家日以继夜地抓紧生产,不分平时和节假日,生产就是战斗。生活待遇是供给制的,高梁米、苞米茬子是每天的主食,一周改善一次生活,吃馒头和肉菜,每年两套军服,四季穿用。夏季供给木板鞋代替布鞋。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大家思想上为了前线,为了有个新中国,不计较生活条件,不畏艰苦,每天起早贪黑也不叫累,支援前线打胜仗,浑身都是劲儿。逢年过节搞联欢,演出文艺节目,一练就是到下半夜一、二点钟。在这个革命大家庭里,以老带新,官兵一致,团结和睦,互相关心帮助,是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同志精神旺盛,奋发向上,不畏艰苦,投入生产战斗呢?这是当时党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和部队的政治工作的结果。回忆起来,我们这些小兵,由于个人参加革命动机不同,出身环境各异,当个人的想法和愿望同实际发生矛盾时,有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思想波动。但是,部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常把思想工作想在前,做在前,进行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和深入细微的思想工作,使大家进步很快。对我们这些刚到部队的小兵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革命人生观的教育,相继又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和阶级教育,从思想上树立一个大目标,脚踏实地干革命,同时开展诉苦运动,组织观看《白毛女》《血泪仇》剧目,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谁养活谁》等歌曲,对我们提高阶级觉悟起了深刻的作用。《谁养活谁》这首歌,至今记忆犹新,歌词是:“谁养活谁呀,大家来看一看,没有劳动哪里会有米和面,耕种收割全靠我们下地干,五更起,半夜眠,一粒粮食一滴汗,地主不劳动,粮食堆成山”。通过诉苦运动、阶级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大家懂得了生活的目的,找到受剥削的根源要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要过上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生活,就要干革命,就得艰苦奋斗,“生产长一寸,军队向前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应祖国建设事业的需要,沈阳解放后,于1949年这个部队的制药厂搬迁到沈阳,接收敌伪药厂,开始建立现在的这个东北制药总厂。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解放的这个大城市的制药总厂里,在一批老干部的身教言传下,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一代接一代地相传与发展。每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内容,通过教育和工作,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四十年代后期的药厂小兵,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仍在总厂工作的位数已不多了。无论是还在总厂的,还是离开总厂到其他单位的,有的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有的做党务工作,有的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的成为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他们无一不是在同一个伟大母亲的哺育下,经过长期培养,不断经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壮大成人的。每当忆起往事、感慨无尽。








关爱身体健康,关注东北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