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移动医疗接连遇“坑”,政策风口何时会来?

来源: 医药供应链联盟/cmsu168

  在BAT中,阿里是最早布局移动医疗的。本以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何曾想,其移动医疗业务竟在今年连遇“深坑”。药监码业务被收回、第三方网上售药也被叫停,受到重创的阿里移动医疗之路,接下来该怎么走?

  阿里移动医疗业务连遭政策重创

  经历了2014、2015年的融资热潮,今年以来,移动医疗领域似乎陷入了融资寒冬。伴随着这股寒冬的,还有来自政策面的重重限制。

  作为BAT中最早布局移动医疗的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移动医疗业务有着指标意义。但其相关业务今年以来已经接连遭遇政策瓶颈:先是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宣布收回药监码业务;7月宣布暂停第三方网上售药试点。两大业务连遭重创,阿里多年经营近乎归零。

  回顾阿里巴巴近年进军移动医疗的历程,简直就是和官方政策的博弈史。

  可以看到,2011年6月,淘宝医药馆上线,阿里正式登陆移动医疗。然出师不利,次月初,便被浙江省食药监局请去喝茶,责令整改。原因是其合作药店的二级网站未经审批或未按规定标示《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证书编号等。

  整改后的淘宝医药以“天猫医药馆”的名字再次上线。

  随后,阿里进入了一段风平浪静的时期。2012年,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批准“95095”为首家第三方网上售药试点单位。两年后,阿里耗资10亿,收购了95095的大东家——中信21世纪。拿下第三方试点许可的同时,还将中信21世纪的药监码业务收入囊中。

  后来的天猫医药馆成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网上药品零售平台;药监码业务成为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OTO平台+药品大数据,阿里的健康帝国开始渐渐成形。

  不过,随着2016年相关业务被叫停,阿里构建的移动医疗帝国前景堪忧。

  “药监码”业务陷争议,阿里养大的“孩子”被抱走

  提到药监码,其实还得从2005年说起。这一年,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开始推行药监码,对全国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药品电子监管。2006年1月份,委托中信21世纪开发运营药监码平台。此后多年,药监码平稳运行,业内虽有异议,但未起波澜。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阿里巴巴入局后。当阿里巴巴收购中信21世纪,并上线天猫医药馆来抢食医药销售市场,整个市场格局被打破了。

  2015财年,天猫医药馆的总商品交易额为47.4亿元,占据在线医药零售市场半壁的江山。此外,天猫医药馆还表示拟进军医药批发环节。一手掌握着行业的全部信息,一手又直接参与行业竞争,药品零售商感受到了威胁。

  于是,在2016年1月25日,湖南养天和大药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起诉国家食药监总局,请求法院“确认国家食药监总局强制推行药监码的行政行为违法;判令国家食药监总局立即停止违法行为”。1月30日,老百姓、一心堂、益丰药房发布联合声明,表示与养天和“感同身受”。

  阿里健康对突如其来的指责感到委屈,因为它在这方面确实也花了大力气。中信21世纪曾在2006年表示,“我们做这套系统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全部是免费投入。”2016年2月23日,阿里健康也发表公开信称,“自阿里巴巴入股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以来,阿里健康在持续亏损的状况下,仍然投入人民币近亿元资金,对原有药品电子监管网基于云计算进行技术架构改造,进一步确保了国家产业信息安全和稳定性,药品电子监管网技术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阿里健康的这项主营业务最终还是被画上了“休止符”。从2015年阿里健康中期报告看,其总收入为2137.1万港元;而进一步的财务信息显示,电子监管网收入为2137.1万港元,占阿里健康收入比达100%。

  由此可见,随着相关业务被主管部门终止,阿里健康也失去了药监码这个主要收入来源。

  天猫医药之殇:苦心经营敌不过一纸文件

  在药监码风波之后,阿里移动医疗布局今年遭遇的第二个“坑”是国家食药监总局终止第三方网上售药试点。

  2013年将“95095”的证书收归帐下后,天猫医药开始加强三方网上售药业务,与各大药房合作,先后吸引海王星辰、国大药房、北中联大药房等20余家国内主流连锁药店入驻。到2015年2月,其药品O2O业务已悄然攻下29个省市,覆盖药店数量超过4万家。

  除此之外,阿里还与金天医药集团达成合作,构建了“处方电子化平台”,在东北三省率先推行“处方电子化”。当地消费者可以利用平台上传处方,等待平台合作药店报价,再进行选择并完成交易,付款后获选的药店将会送药上门。阿里的药品OTO业务初现闭环。

  然而,阿里的这番苦心经营,却终究敌不过一纸文件。

  今年7月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发文要求,暂停第三方网上售药试点工作,给出的原因是:“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台与实体药店主体责任不清晰、对销售处方药和药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监管等问题”。

  这让阿里多年在医药电商上的布局瞬间进入了停滞状态。同时被叫停的另一家第三方网上售药试点八百方创始人张小兵认为:从节省资源的角度,第三方平台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国家对于医药电商的政策是相对滞后的。

  这样的滞后,必然是出于对用药安全、药品监管的等多种正面考虑,但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等待着实痛苦。

  政策摇摆不定,阿里健康业务被迫转向

  在两大主营业务平台先后遭受重创后,阿里被迫调整健康业务的规划发展。

  基于原来的药监码技术,阿里健康重新推出第三方药品信息追溯平台“码上放心”。不同于此前药监码业务的强制性,阿里健康宣布,新的“码上放心”业务在未来三年内将不向入驻企业收取发码、流向查询等基础追溯服务的费用,尽可能减少做追溯生态系统的阻力。

  与此同时,“第三方平台试点”的结束限制了三方模式的药品经营,而药店自营的B2C模式却并未受影响,阿里干脆决定做自己的自营B2C业务——今年8月阿里健康宣布收购五千年医药,希望借助其已经获得的B2C许可展开业务。

  不过,五千年医药所具备的资源和订单处理能力,远无法承担天猫医药馆级别的订单任务,因此,在这方面,阿里可能还要花费大力气对其进行“输血”。此外,和之前一样,政策的变幻不定依然是一个隐患。

  有人说,这两项业务的被迫改变,是阿里在医药领域遭受重创后的“困兽犹斗”,不过在DT君看来,这样的坚持和投入或许是为了蓄力待发。

  市场是有的,政策风口最终也会来的?

  尽管移动医疗相关业务接连遇到政策瓶颈,不过,政策始终是变化的,一时的收紧,并不意味着未来就始终不再放开。

  以互联网售药为例,第一纸政策来自1999年出台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当时明文禁止网上销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六年后,政策开始转向,放宽了非处方药网上交易,网上售药成为可能。

  随着电商在其他领域的迅速发展,政策在沉寂了九年后再度开始松动。2014年,《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允许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互联网平台网售处方药,并可以由第三方物流配送平台进行药品或医疗器械的配送。

  2015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医药电商政策限制的放宽,明确了大力推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

  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其实一直在努力尝试和着力推动网上药品销售。结束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医药零售试点,更多的只是出于解决当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很多人理解的“政策倒退”和“永久封杀”。

  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医药电商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指出,2016年中国医药B2C市场规模将达到267亿元,同比增长100%,药品电商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对于阿里来说,一切或许只是变革期的“阵痛”,借此空隙,去尝试其他模式,并从中积累行业经验,解决终止试点通知当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当前最佳的做法。


热门平台推荐:中国医药供应链联盟

微信号cmsu168 

热门指数:★★★★★

热门平台推荐:采购经理人俱乐部

微信号caigouclub

热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