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短缺问题难解,医院纳入公共场所,农民有了家庭医生……

来源: 中国药店/zgyd666

1
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报告出炉,缺药是最大问题!

在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政策鼓励下,中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居民寻医用药等卫生条件也大幅改善,但是基药短缺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医米调研表明:缺药是基层医疗最大问题。



2
医院被纳入公共场所


近日,全国首部地方性医疗基本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获得通过,将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场所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活动受法律保护。

 

这也就意味着医院不再属于《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内保单位,而是正式被列入公共场所范围,一旦有医闹、医暴等违法行为发生,警方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按照扰乱公共秩序罪等法律法规,对于违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警方也将有责任和义务加大对医院医疗秩序的维护力度,保障患者、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安徽建立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预警管理制度


据安徽省卫计委消息,该省将根据新调整的2016年上半年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对50种药品使用情况继续进行重点监控,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种,县级以上医院30种。与此前目录相比,新目录内药品数目虽维持不变,但药品种类调整较大,消渴丸、通心络等“明星药”均“榜上有名”。


去年4月起,省卫计委探索建立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预警管理制度,并于当年11月公布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对那些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等重点药品进行监控,并对监控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对进入监控目录药品采购金额在本地区、本单位总采购金额中排名靠前的市(县)和医院,实行异常预警通报,努力给这些“异常药物”套上“笼头”。


此次新进入重点监控目录的药品,不仅包括注射用头孢等抗生素,还包括临床常用药活血止痛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通心络、消渴丸等常用辅助用药。省卫计委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重点监控药品采购情况的连续性监测,比对分析,对重点监控目录内药品采购金额占本地区、本单位总采购金额进行排序通报;要加强药品采购使用管理,公示本单位采购金额大、增长幅度大的药品采购情况;要开展重点监控药品处方点评,强化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的临床用药质量管理和药事管理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4
中科院发布“十三五”规划,生命健康成关注重点


中国科学院近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公开了60个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以及80个塑造未来新优势的重点培育方向。

 

“生命与健康”是《规划纲要》的“八个重大创新领域和有关重点方向”之一,具体包括“健康、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等三项内容。

 

在60个“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当中,与“生命与健康”相关的共有17个,其中“健康方向”占据8席,具体包括:(1)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2)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3)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调控。4)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免疫。(5)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6)器官修复与再造。(7)生物合成。(8)健康保障技术与装备。


5
安徽10万农户有了家庭医生


据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近日提供的信息,截至7月中旬,该省30个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县试点一年,已经有10万户农村居民和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该省的签约服务呈现出5个突出特点,收获了4项主要成果。今年第一季度,该省新农合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县的县外住院病人减少,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增加。

 

2015年,安徽省选择30个县(市、区)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围绕居民健康需求,设计出既实用又实惠的签约服务包,新农合基金不仅直接补偿签约服务包的费用,还从降低签约居民住院门槛费、提高转诊报销比例等方面向签约居民倾斜,提高了群众签约的积极性。

 

据介绍,安徽省开展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年来,村医主动引导居民就诊,居民对村医的信任度和转诊意见的依从性提升,病人就医的流向趋于理性、有序;签约服务带动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落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率明显提升,慢病防控加强,村医“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得到发挥;激发了村医的工作热情,拉开了收入差距;将县域医共体试点与村医签约服务试点同步推进,在建立柔性转诊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