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的药企,不创新就没有未来

来源: 鼎臣医药/dingchenyiyao

我们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在进行大量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药企其实都在既往的经营和营销惯性上运行,创新非常少。

我们其实一直以为,现在的药企在政策环境、竞争环境、市场压力情况下,都在努力的进行创新,即便是创新的点不是很多,但每个药企都在努力的寻找更多的创新模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和改变现状。

但,实际结果是,大部分企业是缺乏创新的。

这真是中国医药行业的悲哀。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的调查团队其实也对很多外资药企进行了运营上的监控,寻找了很多机会,主要通过向其人员问询和探讨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情况,虽然没有了解太多实质的内容了解,但我们发现,大部分外资药企的经营行为正在转变。

比如辉瑞,我们发现辉瑞健康药物部在过去六年的增速均为双位数,其中主力品牌就是钙尔奇和善存,两款营养补充剂产品,竟然连续6年都是双位数,这是多么稳健的市场策略,但即使这样,辉瑞仍然想尽办法扩大在华的连锁药店和健康中心的覆盖,增加自身产品的竞争力,2015年辉瑞在苏州投资9500万美元建设新厂,新厂主要生产钙尔奇、善存系列健康药物产品,建成后预计销售额每年20亿元人民币。


我们一直知道辉瑞是依靠处方药为主要经营模式,但我们竟然没过多的去关注其在健康药物、营养补充剂方面的投入和拓展,直到其产品做大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才知道,辉瑞已经早就开始全面布局了。

创新,其实范围很广,笔者认为药企可以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比如我们可以从单纯的卖药,向为消费者、医生、药店店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解决我们惯性经营思维的落后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从中药生产销售向居民健康管理入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调理产品,从而辅助性解决消费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进展缓慢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从营销模式上创新,从依赖渠道销售向依赖消费者销售为主,从而在根本上获得消费者的诸多数据,彻底掌控市场,而不是让渠道和终端掌控我们,这一点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做了,并取得明显的效果,他们利用系列的手段,获得一些和他们产品对应的疾病的患者群,并和这类疾病的患者群建立了深度的关系,于是他们可以把消费者导向A药店,也可以导向B药店,这取决于药店的合作程度,而药店只能私下去谈判,私下减少甚至取消诸如进店费、陈列费、堆头费等等费用,以期获得客户流量。

我们也可以在人力资源上创新,我们可以通过重构我们的人力资源体系,让更多的优质人才进来,并能留下,给予这些优秀人才发挥的空间和职位,利用优质人才的能力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也可以从产品上创新,紧盯市场,知道哪些产品热就做哪些产品,当然,这些做投机型的产品不可能是药品,而是食品或者保健食品,比如修正药业,哪些保健品好销就做哪些,猴头菇、玛咖、左旋肉碱、褪黑素等等,反正市场现成的,不用做市场教育,直接拿过来别人的市场做自己的产品,通过庞大的终端队伍进行深层次渗透,因为不用去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可以留下更多的空间给中间商,而中间商的趋利性让他们在终端介绍保健产品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推介修正的产品,因为赚得更多。

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现在还没有规范,即便是有违规行为,影响也不大,我们可以前期通过投机经营建立我们的保健产品经营态势,后面逐步梳理规范,形成较强的竞争业务单元。

总之,中国药企必须进行创新了,不能再守着经营惯性思维迷茫的走下去了,如果我们没能力、没格局从整体进行创新,就从各个经营点上一点点的做创新,几年下来,汇聚成流,也会声势浩大。

创新就不要怕犯错误,任何企业基本都是从不停地试错,不停地修正,不停地进步的,比如现在的医药O2O,基本都是在试错,2015年烧钱很厉害,基本没成功的,但2016年或者未来几年,就会有企业或平台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赢家,成为赢家的前提是不停地试错,结果找对正确的路径和方向。

现在,外资药企不停地走在各种创新的路上,哪些不停烧钱的各类行业外的企业平台,这些野蛮人也在尝试各种方法和手段进入这个行业,中国药企如果还是观望、守旧、等待、惯性经营,真的就完了。

与其把我们经营多年的市场让给外资药企和门外的野蛮人,不如我们现在开始一些可能进行创新,把外资药企和门外的野蛮人甩到后面。

    中国的药企,不去创新就没有未来。


鼎臣咨询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药企转型咨询机构,创始人史立臣老师率领的专业团队不仅运作过诸多药企转型成功案例,更有专业的转型构建体系模型。同时,鼎臣咨询不再仅仅提供一个文字方案,还会和药企签署常年指导协议,全程辅助药企进行成功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