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中秋丨“民国范儿”的中秋节怎么过?

来源: 金日制药OTC/jinshengyaoye

马上就是中秋啦,

but

当代人过中秋不外乎就是旅行、

宅或者探亲访友……

家人团聚时未必赏月,

朋友相见时不会吟诗,

这个曾在古诗词里摇曳生姿的节日,

让我们过得了无意趣。

怎么过中秋才更有趣?

不妨来看看民国时人们怎么过中秋吧。


吃月饼

月饼是必然要吃的,

普通人家那时候吃的月饼,

如周作人的诗中描述:

周作人写诗

红烛高香供月华,

如盘月饼配南瓜。

虽然惯吃红绫饼,

却爱神前素夹沙。


这是怎么说呢:

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北瓜(西葫芦)放在供桌上,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大至一斤的红烛,孩儿们挨个磕头,直到烛残月西而罢。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

因为没有找到民国月饼的留存照片,就看看这个大月饼的模子,成品的模样大致可以想象:


民国木雕大月饼模子

祭月

上面的绍兴祀月,其实说的就是民国时的祭月习俗。

拜月

周作人还专门描述过这一习俗: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即所谓月华。这个美丽的传说,给中秋的月亮又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的哥哥鲁迅先生,也是特别爱过中秋节,有研究者甚至调侃先生,是在日记里过节。因为鲁迅先生有关中秋的日记真的很多,从1912年到1936年,每年的日记里,都会有中秋的记述:

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1912年)

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1917年)

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1931年)

鲁迅先生的中秋,或独居观月,或会友喝酒,或走访亲朋。年年都写中秋,看来先生也是很看重这个节日的。

不过,后来社会开化,已经有不少地方不再按这个习俗过中秋了。

1942年的《长江画刊》第7期中秋专题,就有小编这么吐槽了呢:

在古旧风俗下,中秋的节令是永远没有改变了。纵然有些新的家庭,不一定要举行拜月的典礼,但是吃吃月饼,送送节礼,仍是照旧欢天喜地的干着。

赏秋

中秋去哪儿溜达溜达,赏赏秋看看景,这种玩法民国人士倒是和如今没什么两样。不过,那时的景和那时的人大有不同。看景看出的门道,也是和今天意趣大异。

毕竟,那时候的北京是这样:


民国老照片

所以,郁达夫是这样赏秋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故都的秋》

而徐志摩是在游湖中过中秋的:

徐志摩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晕,应是月华。月亮出不久就被乌云吞没了。兴高采烈的徐志摩和堂弟雇了一条船,一直向湖心进发。等湖上玩够了,再上岸买栗子和莲子吃;坐在九曲桥上谈天,讲起湖上的对联,还骂了康有为一顿。

看来这位先生也是年少轻狂,不曾想,下文是这样的:后来徐志摩在桥上发现有三个人坐着谈话,几上放有茶碗。徐志摩正想说他们倒有意思时,忽然觉得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定睛一看,竟然是康有为!




教你如何民国范儿的过中秋

看完上面的民国轶事,你一定发现了真相的秘密吧。其实不是中秋节太没想象力,也不是风景不够美无法激发诗兴。中秋节不好玩的原因根本就是……

你!不!会!玩!


我们给您开出如下攻略,胆大者可以一试,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读一个民国范儿作者的美文,感受养分,陶冶情操

吟咏几首写秋景的唐诗宋词

约N位靠谱的、志趣相投的好友,爬爬山、看看水


立刻!马上!从你乱糟糟的床上、沙发上爬起来,清理房间,整理你自己(你见过民国范儿的文人一身邋里邋遢吗?)


最后,预祝你在这个中秋的周末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向高级趣味靠近了一diu diu的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