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地区才是移动医疗最大机遇所在

来源: 医药电商/drugbox

从2014年移动医疗元年至今,中国移动医疗发展迅速,2015年市场规模接近50亿,用户规模突破1700万人。促进新的医疗方式、促进公立医院信息化进程、促进新的医疗商业模式的形成,移动医疗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


截止目前,市场上可供下载的医疗类APP已经超过了4000多种,在极个别细分领域被巨头垄断的背后,行业整体开始逐渐清理浮筹。那么,对于移动医疗的未来,你怎么看?


观点一:连接医院与患者是基本逻辑


医院代表:刘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CIO


我们认为医疗本身是线下业务,移动医疗能解决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但解决不了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


社会化移动医疗平台的核心业务和基本逻辑,应该是将医院和患者连接在一起,为医院的服务提供移动化的解决方案,方便患者。


而这一切更需要医院方面的资源对社会移动医疗平台开放,因此医院更适合作为移动医疗的主体。


近两年已有不少医院与移动医疗类公司开展程度不同的合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要着眼于用移动医疗解决服务医护、服务患者以及服务医院的问题。


目前我们更倾重于探索如何利用移动医疗打通对患者的全程服务。


移动医疗的未来甚至医院信息化的未来,一定是朝着云计算方向发展的。我们也更关注移动医疗的云计算技术,Iaas、Paas、Saas等技术。


从投资效益比来看,如果能租用设备、购买服务,谁会购买资产?我认为医院信息化今后一定会步入轻资产、低成本的时代。


好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一定是要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移动医疗仍没能想明白如何吸引或如何解决用户需求,在医院与医生不同的需求里踌躇不前,常有鸡肋感。(医院希望用移动医疗服务患者,医生希望用移动医疗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患者的数据。)


观点二:利用移动医疗建立个人品牌


医生代表:张涛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移动医疗刚出现时,医生们因怕被人误解不务正业而怯于尝试。而事实上,它却大大裨益我们日常的工作。


比如线上咨询的患者评价体系。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些病需要规避风险,需要必要的检查,通过文字交流肯定不如面对面的交谈。我


们需要时时换位患者的角度来考虑交流的方式与表达。而这样的反思,却恰恰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忽略的。


现在,不少医生因移动医疗出了名,还得到医院的肯定,成功建立了个人品牌。随着多点执业的国家认可,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医院与医生,患者往往“认庙不认神”,多点执业放开后,我们该如何利用移动医疗积累自己的患者群,建立自己的品牌?


我觉得未来移动医疗发展或集中于两大领域。一块是诊前医疗,通过常规电话咨询,让患者了解就诊程序及途径,减少患者时间、金钱和人力奔波,还可以普及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


另一块是诊后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用药,减少医患间矛盾,还能帮助医生积累更多临床资料。我个人主要是通过App做诊后医疗。


这些移动医疗App多是根据医生的需求设计,加强医生和患者间的联系。需要加强认识的是,医生完全走出医院是不可行的。


举个例子,我们与患者的交流除了具体的健康需求外,更多的仍然是基于医院的信息交流,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做哪个手术更好,甚至于帮助推荐、引导。


观点三:基层医生是最大的市场机遇


移动医疗企业代表:Dr.2   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移动医疗最大的市场机遇是在基层,是在医疗服务能力比较薄弱的地方。


1、移动医疗在大城市不奏效


移动互联网是天生的去中介化的“端到端”新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会带来相对的透明化和很大的效率提升。



在大城市,特别是大型医院和比较牛的专家与科室面前,移动医疗未必奏效,包括一些大型的医药商业。因为他们长期享受着垄断带来的收益,一旦透明化,系统上会减少垄断的收益,弊大于利。


从挂号刚需方面切入并不长久。用户行为大规模改变以后,很有可能被国家变相收归国有或者半国有,北京、上海已见端倪。


官方出面建设公共挂号平台,拥有政府资源的公司随之脱颖而出,一大批同质化的公司就会自然结束。


2、移动医疗基层的突破口:细分子行业“医生端”


移动医疗天生更适合广覆盖、大基数、动态资源流向平衡的城区,比如基层,那里的医疗服务力量比较薄弱。只是医患端往下沉的市场成本非常高,单位产出比较低。可以作为突破口的是:细分子行业“医生端”。


医生端整体的运营成本低,但是单位产出效果却通常很高,而且很灵活,还能把控一部分医药产业链。很多人认为医患端企业一定会比医生端大,然而并非如此。MDLink Medscape,doximity,日本的M3、SMS,都不比医患端的企业小。


3、构建以基层医生为主体的医疗学术交流平台,生态圈是发展方向


第一,中国有110万村医,属于特别基层偏远的地区。而给这批村医提供培训、服务、药品知识以及如何进行一部分远程低成本的会诊是一个痛点。这部分投入少却能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硬件软件知识下乡。


目前已有的益体康远程心电下乡业务,健康报全国基层医生APP为村医培训服务,都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自然而然会有经济效益以及国家扶持出现。


第二,以县域为准的普通城市,医护人员有动力自我提升。三甲医院医生专家都忙,但是二级一级医院很多医生护士并没有那么忙,完全可以将冗余释放出来。


随着医生护士全面打破事业单位编制,并且实行主要执业地点和次要执业地点全面开放的契机,医护人员有动力去合理增加收入。


这就需要增加很多的培训和服务,包括医疗能力类培训和非医疗能力类的培训,如职业发展计划、医患沟通、纠纷处理、伦理甚至自我宣传的能力。


一部分通过自己学习和实践,一部分通过同行交流和目的性培训来进行解决。目前已有的上海米喜医疗即是以社区医生为核心的,护理家360以释放护理资源和培训为主,提供增量就近便利性服务,可采用移动互联网特有的聚合LBS和众包模式。


第三,有望形成医疗生态圈。大牌专家在移动医疗端无论直播、录播、节目还是讲课,都是向全国医生和行业内发声、树立并建设品牌,还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转诊,获得高质量病患来源。


大批中、基层医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医术,通过会诊、转诊获得一定的收益,又可以进行有趣的交互,形成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药企或器械公司也需要这样的平台载体,向更广大医生群体传递信息。


覆盖广的传播,有效的互动,以专题、学术为核心的多渠道营销,应该是未来移动医疗与药企相结合的主力。甚至于用户直接小额支付,药企和保险购买服务的转移支付,以及面向企业端的B2B模式,都是值得探讨的几个商业模式方向。


总体而言,随着用户行为的变化,新的价值链中枢,移动医疗的行业环境将日渐好转,无论是医生端还是医患端,能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将会获得红利。


医药电商(ID:drugbox):传统药企拥抱互联网的必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