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我国每年3万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近日,《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
白皮书显示,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从中毒年龄来看,0到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到4岁儿童占比最大。
“缺医少药”威胁儿童用药安全
调查发现,儿童“缺医少药”的问题也很突出。《白皮书》指出,在中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专业的儿童用药制造商仅10余家。目前儿童患病数量占患者总数的近20%,而在常规药品中,与3600多个成人处方药相对应的是,儿童专用药仅有60多种,不足1.7%。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不配备专用量器。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关彦斌:“我国药品批文的总量有17万6千多条,而儿童药仅有3500多条,占药品批文总量的2%。儿童药品数量少,剂型也单一。特别是有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好药,它的剂型都是散剂,一是口味苦,孩子不愿意吃,二是用水混合以后,给孩子服用时不方便。”
三大原因致我国儿童药品严重短缺
由于儿童药品短缺,导致儿童临床治疗上只能以成人药替代。专家指出,造成儿童药品短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针对儿童药品的立法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对儿童药品的法律,在我国最重要的两部药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均未对儿童药品提出特殊规定。
第二,儿童药品的研发成本接近成人药的两倍,而且研发风险大、价格难以补偿,因此相关机构和企业对儿童药品研发积极性不高。
第三,临床试验难度较大,绝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将孩子作为临床受试者。
我国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 很难精确用药
此外,我国的儿童用药目前还出现普遍“成人化”现象,只能在成人剂型的基础之上减轻份量服用,导致“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医生开给儿童患者的处方中经常出现诸如“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字样。在一些药品的包装说明书上,甚至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只是有“酌情酌量使用”或者是“根据医生指导用药”等模糊的提示,很难做到精确用药,为儿童用药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资料图
儿童用药五个误区需警惕
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还指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
误区一:把药溶于牛奶、糖水、粥汤中服用
由于牛奶、饮料、糖水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比如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资料图
误区二: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自行调整用量,临床医生指出,如果剂量不足影响药效,剂量太大会引起毒副作用,家长如果发现儿童用药效果不佳,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误区三:为了早日康复 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
很多家长认为药吃得多病好得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吃。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联合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资料图
误区四: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
存在自行停药行为的家长在调查中发现最多。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特别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
误区五: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随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如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维生素E过多会导致出血倾向。此外,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
国家卫计委近日表示,将加大儿童用药保障力度,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完善儿童用药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专门的儿童用药的保障条例。建立了儿童用药临床评价体系,协调畅通申报审评的专门通道,加大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审批的力度。
NEWS MORE
央视公益片:五岁女孩在无声诉说
这段视频是央视播出儿童安全用药公益宣传片——“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无数网友看哭。
△视频:公益片“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
片中的主人公浠诺,原本是个爱笑的小姑娘,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然而,三年前却因为一次发烧后用药不当,使她的听力越来越弱,后来,她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
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无数“浠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儿童用药问题上,多谨慎都不为过。
“亲爱的小伙伴,点击以下二维码便可关注我们。我是国裕医药在线,医药行业资讯,大健康产品交易服务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