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来源: 三立医药管理咨询/slpxch



「我说的所有一切,都是错的」,知名大V和菜头在他撰写的每篇文章下都会注明这一点。为什么他要这么说?


许多道理,背后其实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范围,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情况;况且当你没有真正去经历一些事情时,根本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些道理。大部分情况是,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只是假装懂了。假使你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思考,去感知,那么你永远只会得到一个似是而非却没有太大用处的答案。


对于知乎上「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学霸猫是怎样回答的。



我最希望早点知道的是:这个答案的大多数高票回答,都只讲了前半句,没讲后半句:


01


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是前半句。
后半句是:“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练的技能。

优秀的选择能力本身就是一个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也叫作“决策能力”,它包含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仔细对比,这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认知过程。而它也包含了在信息不那么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一把小小的赌博。如果把它总结成一句话:我们必须努力学会真正清晰地思考和决策方式,才能让自己是“做选择”,而不是“做赌博”。


02

人生最重要的是,是你内心深处的欲望,你要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前半句,它告诉我们内在动机是最重要的。

后半句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足够大量的尝试,与外界互动,获得反馈和提升。社会环境成就人,内心真正的渴望只是一个指南针。能让你到达目的地的不是指南针,而是真正开船航海,学会搏击风浪,绕开暗礁。

这个高票答案在我的timeline里出现了3次,核心思想仍然是80后、90后大学生最热爱的“Follow Your Passion”,追寻你内心的热爱。我们都有过在大城市中,活在小小角落,内心疲惫,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也曾在委屈和焦虑的夜晚,默默问自己,是不是应该抛下这一切,归园田居,桃花源去。你说你热爱摄影,热爱电影,热爱诗歌还热爱远方,你想背起行囊开个旅行公众号,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旅行。


尽早认识到,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可能只是“对现实生活逃避”的一种反应。因为如果你足够热爱某事,这种热爱应该已经强烈到能支撑你产出相关的成果和作品,并让你顺理成章地靠这个热爱吃饭了。世界上所有的路都是弯路,你越认为自己热爱的一条路,越有可能放弃——在你心中,你或许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这份热爱看得太重了,以至于,你无法用世俗的方式结合这个热爱,你会认为以它做世俗的营生是一种对热爱的玷污。

我希望早点知道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单靠自己成就自己,即使内心深处最强烈的热爱和渴望,也需要符合社会结构中的某种需求,找到相应的团体和圈子,才能得以被支持与被成就。这样,我便会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多一份接纳,多一份宽容,而少一分逃避,少一分怀疑。


03


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做不到,书读得太多,践行得太少。这也是前半句。

后半句是,所有你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而是因为你知道的不够多——你没能从心智模式、思维习惯、适用情境等各个方面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件事情。你没有理解到极致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也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这也是一个极其流行的答案了,每个人都说“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大道理既不够多、也不够深,才让我们无法再思想中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在自相矛盾的道理中无法前行。

就像,你知道自己应该早起,需要早起。然后你订了一个5点起床的计划,无法执行。于是你很难过。一个透彻地知道早起的人,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自己的睡眠习惯,了解自己的常态睡眠方式,然后深刻地了解自己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把起床时间慢慢向前拨,更重要的是配合分析自己24小时中的精力状况,饮食、运动和情绪状况,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又能保证精力充沛的5点起床方案。想一想,这中间需要投入多少知识,和多少努力,才能做到?

相反地,每当我们责怪自己不能“践行”,或是“执行力”不佳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掉入了“用蛮干代替策略”的思维模式。须知,大多数相对复杂的事情,都得靠顺着性子的策略来,而不是一蹴而就地蛮干就能成。对,任何需要比较复杂的认知系统的事情,都不是靠“执行力”实现的。当你觉得自己执行力不足的时候,一定要反过来思考——明白道理只是第一步,后面两步叫做:取势(认识客观规律)、优术(优化执行方式)。在“知道”这件事情上,别偷懒。

04


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需求后才去努力。这也是前半句,而且听上去非常正确。


后半句是:在你努力做出东西,抛出鱼饵之前,你很难理解真正的需求。而这世界上有很多需求,全部是被创造者自己创造出来的。

关于需求研究,福特曾经说:“如果你去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这是用户研究界的经典故事,譬如电灯发明以前,关于照明,人们会说自己需要更长更大的蜡烛。那些简单浅显的需求,确实是可以一次性就理解的。就如同在乔布斯之前,永远没有人会告诉你,我需要一部iPhone,而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无法离开iPhone。有意思吧?

在创业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都容易掉入一种“创造者的自我怀疑情绪”,我们害怕自己又重新发明了轮子,害怕自己做出一个根本没有人需要的破烂玩意儿。而整个互联网产品界的“用户至上”,“需求狂热”主义,更是让人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跟着用户亦步亦趋。

当你是跟随者的时候,请理解真正的需求再去努力。当你是引领者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把所有既成的规则、束缚全部打破,do the impossible。(就像Elon Musk一样,对吧?)

随便挑了几个高票答案来写后半句,总结一下,我最希望早点知道的道理就是:

人类的认识本身就充满矛盾、充满不确定性,
不要试图追求万灵丹,
也不要追求精神上的狗皮膏药。
保持自己对自己真实环境的客观认知,
学会自己观察、判断,也学会自己去思考。
忍受矛盾和复杂性。
并,祝自己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