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肉鸡又称为青年肉鸡是指育雏结束后的中雏和大雏,即7~20周龄的肉鸡。育成肉鸡仍处于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阶段,体内各种器官发育基本完善,机能基本健全,特别是肌肉和骨骼生长迅速。为培育适应性强,健康强壮,生长发育整齐,繁殖体况良好的后备高产肉鸡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1、脱温和分群 脱温也称为离温,是指雏鸡生长到4~6周龄时,基本长出新羽,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此时要逐渐停止给温。一般在早春育雏,离温可在6周龄左右施行;在晚春或初夏育雏,离温可在3~4周龄施行。具体何时离温,各地要根据育雏季节、外界气温及雏群体质状况等灵活调整。但是不能突然停止给温,要有个过渡时期,要每天逐渐减少给温次数,直至实现完全脱温,过渡期一般持续1星期左右。 无论选择笼养还是平养,都要根据肉鸡的公母、强弱、大小分群饲养,开始时每平方米饲养10~12只,随肉鸡生长,每平方米逐渐减少到6~8只,以每群300~500只肉鸡为宜,但要定期对群与群之间进行调整,促使全群基本均匀。 2、温、湿度管理 1~2日龄,雏鸡背处的温度要施行“冬5夏3春秋4”的规律进行施温,即冬季控制在35℃,夏季控制在33℃,春秋控制在34℃;7日龄时,要保持在30~32℃,之后每天降低0.3~0.5℃,到42日龄保持在20~22℃。无论是采取笼养还是平养方式,同一平面上的温度从热源中心到外周要求分布呈阶梯状,即离得越远温度越低,但控制在1~2℃的相差范围,供不同体质的肉鸡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温度环境。育成期温度要控制在15~28℃,当舍温过低或过高时,鸡群会出现食欲减退、饲料利用率降低、活动力下降、精神不振等现象。生产实际中,夏季应做好降温工作和冬春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肉鸡在3~7月份育成,最好采用风机纵向负压通风。 舍内温度适宜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是60%~70%。如果湿度过低,如达到17%以下,会导致育成肉鸡皮肤干燥,羽毛裂乱,还会增加舍内灰尘量,引发呼吸器官病变。如果湿度过大,会导致肉鸡羽毛污秽,尤其是温度较高时,阻碍鸡体蒸发散热,导致体内积热,造成热射病;温度较低时,空气中水汽导热性及容热量增大,肉鸡过多失热,容易受凉。 3、营养水平与饲料配方 育成肉鸡的消化机能基本健全,肌肉和骨骼发育均处于旺盛时期,且采食量逐渐增加。这个阶段的营养水平要与雏鸡存在较大区别,特别是要逐渐降低蛋白质水平,也要降低能量,否则会导致大量脂肪积聚,造成体况过肥,对成年后的生产性能造成影响。另外,饲喂过程中要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从而满足育成肉鸡生理需要。 4、限制饲喂与日常管理 限制饲喂的目的是淘汰病弱鸡,节约饲料,适当延迟性成熟,促使肉鸡性成熟同期化和适时化。育成肉鸡在自由采食的条件下,除夏季外都有采食过量的现象,既导致经济受损,还会引起肉鸡大量积蓄脂肪而超重,容易形成脂肪肝,死亡率高。限制饲养可采取限量饲喂、限时饲喂和限质饲喂,限量饲喂指肉鸡一般饲喂正常采食量的80%,限时饲喂可分为每星期限制饲喂和隔天限制饲喂,限质饲喂一般很少采用。具体限饲方法要根据鸡群实际状况进行选择。限制饲喂过程中,要随时抽测肉鸡体重,并根据抽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实行限饲或者限饲量。 日常管理,肉鸡每星期或隔周抽样称量体重,据此对饲养管理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得当,并及时进行调整。设备运行情况要经常检查,确保照明设备清洁。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计划和程序,并按计划进行防疫、投药、消毒工作,尤其是育成前期要加强预防法氏囊病。为有效预防疾病发生,不仅要按期接种疫苗,日常卫生管理也要加强,及时更换垫料、清扫鸡舍,严守进行消毒。肉鸡育成阶段要进行适量运动,并可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