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史落地就多艰。
依傍他人为活路,
全凭解放把家还。
团聚尽开颜。
这是一首词,词牌名为《忆江南》,其实这里面暗含了中药五味,为白前、细辛;(桑)寄生;当归和合欢(花)。
我还知道一个谜语就是:老太太穿针--细辛 ,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细辛。
大家是不是都贴过三伏贴?敢问有没有红肿起泡?伏,是避暑之意。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是冬病夏治,一般是夏至开始算第3个庚日为入伏,即是头伏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1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第1日,第2个庚日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贴所用中药一般都有白芥子、细辛和甘遂,共奏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之功效,外加姜汁调糊可散寒止咳,综合改善气喘,而其中细辛的作用非常重要。
其根细长,其味辛香,而得名细辛。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根部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辽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辽宁省的特产药材,是细辛的道地产地故又称辽细辛。因为它根形似人参,花形象烟袋锅当地人称之为烟袋锅花。细辛喜阳,多见于密集的灌木丛间、山沟、谷底稍潮湿处及林缘岩阴湿地。其叶为三角状心形,花为红紫色,蒴果为半球形,地下根茎呈黄白色。其生长周期长,从种子落地到长成需要五年左右(六年以上其地下须根会密集扭结成团,易得菌核病丧失药效)。夏至过后为其采收季节,带根全草入药。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功于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为解热、驱风、发汗、祛痰、镇痛之良药,用于抑菌和局部麻醉,效果亦佳。《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细辛气浓于味,为升也阳也。辛温能发少阴之汗。轻扬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
细辛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芳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细辛的用量历来争议不断,《本草别说》言“细辛若单用不可过半钱,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本草备要》认为“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钱,多则气不能,闷绝而死。”《中药大辞典》用量0.3~1钱。现代研究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入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死亡。《伤寒论》中用细辛的方子有5张。其中小青龙汤(严重肺炎)、麻黄附子细辛汤(肾虚致表寒,肾损伤非常严重)、乌梅汤(脏寒,脏腑失去功能)、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细辛用量3两;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用量2两;乌梅丸中细辛用量6两。东汉时期的1两大致相当于现今的13.92g,乌梅丸中用6两因为是与方中其他药物共研末为丸,梧子大每次10丸,细辛所占量就是微乎其微了。笔者认为细辛每次用量以不超过10克为宜,入丸散量应不得超过1.5g。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必须牢记“细辛不过钱”。入汤剂时可加大剂量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克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但若用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比较快,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含量大大下降,含量不足以引起中毒,汤剂影响细辛用量的因素主要是煎煮时间,细辛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细辛煎煮5、10、20、30、60分钟,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随着煎煮时间延长挥发油损失增加)。
凡阴虚阳亢及无风寒湿邪之头痛咳嗽者禁服。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皆不可用。肝阳上亢头痛禁忌。眩晕证高血压不可用。细辛不宜与藜芦同用,细辛挥发油中含有毒性较大的黄樟醚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如麻桂、细辛、参茸等若服用不当或过量会口咽干燥影响嗓音,出现声带充血,突发声音嘶哑。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牙齿的美观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非常高的要求。《诗经》有“齿如瓠犀”,意思就是牙齿要如同葫芦籽儿一样整齐洁白。魑魅魍魉四人,龃龉龌龊四齿。如果牙齿参差不齐就会被视为龃龉,咬合不齐为龊,排列不齐为龇,均为病态。中国最早的牙刷是杨柳枝,古语“晨嚼齿木”正是此意。宋代已有了以茯苓等药材煮成的牙膏。《景岳全书》写有:“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诸病源候论》记有:“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医说》记有:“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延寿书》记有“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医说》记有:“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
鼻炎患者容易犯上鼻塞、鼻炎等症状。以中药辛夷花、细辛、白芷滚鱼头为汤,有祛风散寒、宣通鼻窍之功,辛夷花、细辛、白芷均为发散风寒类中药,有祛风通窍等功效。可用辛夷花12克、细辛3克、白芷3克,鱼头1个,生姜3片烹制,药材用煲汤袋包裹。还有用于急性昏迷的嗅鼻法,常用的为通关散,由猪牙皂、细辛各等份组成,有通开窍的功用。将药物吹入鼻道或直接闻嗅刺激鼻粘膜,通过嗅神经传达到中枢而引起反射性的喷嚏,兴奋知觉神经而使昏迷的病人苏醒过来。
细辛始出华阴山谷,今处处有之。一茎直上,端生一叶,其茎极细,其味极辛,其叶如葵,其色赤黑。辽冀产者,名北细辛,可以入药。南方产者,名杜衡,其茎稍粗,辛味稍减,一茎有五七叶,俗名马蹄香,不堪入药。
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商品药材主要为北细辛,汉城细辛产量小。 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一般以东北所产“辽细辛”为道地药材。
辽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节,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
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华细辛: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
细辛含挥发油3.0%左右,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占60%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是占8%的黄樟醚,药用部位是根,研究表明,细辛各部位所含挥发油含量是根>全草>叶,黄樟醚含量也是根>全草>叶,且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药店如果进货进的是全草应是非药用部位入药。
各地常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如大花细辛、花叶细辛、圆叶细辛等,其挥发油含量基本都低于正品。细辛的有效成分就是挥发油,某些地区曾经报道过服用45克细辛后没有出现毒副作用,这些非正品也可以说明其用量差异性。
伪品常是外形和颜色相近,但是闻之无真品芳香气味,口尝味淡无麻舌感。
上世纪50年代起,一种奇怪的肾病在全球流行,其病因被发现与马兜铃科中药有关,后欧美出台法令禁用中药马兜铃。 中药粉广防己中含大量马兜铃酸可对肾脏产生了损伤,关木通可致肾脏损害,长时间小剂量也可对肾造成损害。马兜铃酸对肾脏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国外甚至称之为“中草药肾病”,中国学者则称之为“马兜铃酸肾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中心已取消关木通等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用标准,目前在中国还有四种含有马兜铃酸的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只是被限制使用并未禁止,至少有36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作为处方药在售。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