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一咳嗽,第一反应就是把咳嗽止住。其实,用止咳药来止咳,治标不治本,还会掩盖其他症状。传统的止咳药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产生止咳作用;二是末梢性的止咳药,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使黏膜少受刺激,达到止咳作用。即使需要用止咳药,也要兼顾祛痰。如果强行镇咳,会导致痰液滞留在气道内,反而容易继发感染。因此对于咳嗽有痰的一定要先祛痰,再止咳。
祛痰药有两种:一是恶心性祛痰药,包括氯化铵、桔梗、远志、愈创甘油醚等,能稀释痰液,使之容易咳出。由于它会引起呕吐,因此较少单独应用;另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慎用。二是黏液溶解药,能溶解稠厚的痰液,使之易于咳出。常用的有溴已新、氨溴索口服液等,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部感染等患者。另外常用的还有甘草合剂,兼有镇咳、祛痰作用,适用于一般性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的咳嗽。
由于咽喉痒痒疼痛难受,多数人便用润喉片来缓解咽部症状。润喉片可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润喉止痛,用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疾病等。但有些人将润喉片当作糖果吃却很不可取。因为薄荷喉片具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的作用,但在口腔无炎症时经常含服却会因黏膜血管收缩,黏膜干燥破损,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很多人一咳嗽就爱用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秋季燥咳治疗过程中,只有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者,才考虑用抗菌药,而且最好参考以往的用药史,不能滥用。患者必须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心所欲,否则非但不能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燥咳由于表现和感冒极相似,被误诊为感冒的几率很高。其实,燥咳属于秋天燥邪侵犯人体所致,属于一种外感疾病,如果用一些不对症的抗感冒药治疗,会逐渐损耗人体正气,病情就会由外感转为内伤咳嗽,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
很多人喜欢用中成药来止咳,认为中成药没有任何副作用。事实上,中成药如果不对症下药,会适得其反,加重咳嗽。祖国医学认为,秋天的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一般以中秋节为界线,中秋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
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而干。初发病时,还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可用桑叶、杏仁、豆豉、山栀子、贝母、沙参、梨皮等中药治疗。
凉燥咳嗽则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可用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百部、款冬、甘草等中药治疗。
中秋前后,秋阳仍燥烈,余热未退尽,一旦肺部遭受温燥之邪侵袭,多属温燥咳嗽;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寒风肃杀,万物凋谢,如寒燥之邪犯肺,津液耗损,多为凉燥咳嗽。
医药狗服务宗旨:产品适销、价更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