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认的最常用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经典药物,阿司匹林以解热镇痛的功效家喻户晓。自上世纪6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被发现以来,该药物逐渐发展为循证医学证据充分、适应证广泛和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抗栓药物。
但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副作用也受到关注。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患者而言,该药物对于胃肠道的刺激给他们增加了不少负担。
在我国最早实现阿司匹林原料药规模化生产,目前产能世界第一的品牌制药企业——新华制药,早就注意到这个现状。2003年,新华制药推出首创的小剂量(50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介宁,该产品通过创新性的肠溶+缓释的多元释药体系,真正实现在肠道缓慢溶解释放,避免胃肠道刺激,造福了千万患者,成为我国抗栓治疗领域的首选常用药,并获得我国首发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手册》的推荐!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共同被誉为世界三大经典药物,最早作为止痛药广泛应用在临床。上世纪60年代,阿司匹林被发现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随后该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至今为止,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领域的作用被超过20万人参与的200多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证实,其对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和二级预防(冠心病、卒中/TIA、外周血管病)均具有明显的疗效和极高的性价比。例如,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就显示,阿司匹林的治疗能使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15%,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总体降低23%。
因此,该药物已成为拥有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广的适应证和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权威指南也均将阿司匹林列为抗栓治疗的基础用药,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学界对阿司匹林研究的深入,该药物的副作用也被屡次提及。
实际上,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从作用机理来讲,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后会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永久性抑制已结合的血小板的功能,发挥抗血栓的作用。而分解后的水杨酸酸性较强,患者长期使用会对为胃肠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其不仅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作用,而且会干扰PGs(主要为PGE2)合成,降低粘膜供血并使具有保护作用的粘液及碳酸氢盐合成减少。
市场上绝大多数阿司匹林普通制剂及肠溶制剂都难以解决此问题。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肠溶衣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会在胃内部分溶解,难以实现真正的肠溶;有的肠溶片虽然避免了对胃粘膜的损害,但进入肠道后,在碱性环境下,肠溶衣溶解,阿司匹林在肠腔内剧烈崩解释放,大量药物在瞬间直接与肠粘膜上皮接触,从而会造成粘膜损伤,进而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化学性肠炎。
为此,早在1957年就顺利在我国市场推出阿司匹林原料药的新华制药,在企业拥有强大的阿司匹林研发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阿司匹林本身的化学特性,2003年独家首创了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缓释制剂——介宁。据了解,该药物具有独立知识产权,2013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11制备介宁的原料药技术创新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从表面上看,介宁比普通肠溶片只是多了个缓释技术,但从药物的机理上看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的肠溶片和介宁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上部吸收,而介宁能够在小肠上段缓慢释放,避免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并使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保证PG的平衡,就能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在工艺方面,介宁采用了先进的肠溶包衣技术,该工艺特点是包衣抗酸性强,胃内不溶解,避免了阿司匹林对胃壁的直接侵蚀,从而减少了胃粘膜损害及胃出血事件的发生。
正是由于真正使得阿司匹林在肠道得到缓慢溶解释放,具备胃肠道双重保护的功效,介宁的肠溶缓释剂型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我国首发《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手册》更是明确提出了阿司匹林肠溶缓释剂型的肯定。
《手册》专家组认为,目前使用的阿司匹林剂型主要有平片、肠溶以及肠溶缓释剂型。各种剂型均有不同的特点,长期使用要注意根据剂型特点个体化给药,其中肠溶缓释剂型的优势在于肠道内缓慢释放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肠胃刺激,血药浓度更趋平稳。这就进一步印证了介宁相较于其他同类竞品的优势。
在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介宁防治血栓疗效确切、药效持久、副作用少的特点受到关注,在我国上市后,就逐步打破了大规格进口垄断市场的局面,被广泛运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梗塞和脑血栓,冠心病,中风,无痛性心肌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偏头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栓闭塞型脉管炎,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或其它手术后的血形成等临床治疗中,成为获得国际公认的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最理想剂型。
而实际上,这样的“国际公认最理想剂型”,不仅在于新华制药的介宁拥有肠溶缓释的独特性,还在于其剂量的合理性。
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即使服用比剂量较高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尽管国际上各种指南对于阿司匹林用药策略的建议有所不同,但既往的临床研究证据提示阿司匹林剂量应在75mg/日以上才能有明确抗栓疗效。
但这样的剂量却缺乏中国人群剂量探索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例如,根据北大医院老年内科多年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临床经验,阿司匹林40mg/日仍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服用剂量与出血风险相关。
因而,专家们认为,针对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应注重循证医学与个体化用药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针对我国人群制定的指南性文件为依据,确定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适宜人群。他们提出应该探讨阿司匹林的中国剂量,解决中国患者的问题,使药物治疗获益最大化。
于是,上述《阿司匹林抗栓治疗临床手册》中就指出,根据临床研究证据,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低有效剂量75mg/d,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最低有效剂量50mg/d。
介宁恰好与《手册》推荐的剂量最大程度契合——该产品的规格为50mg/片,更贴近阿司匹林的“中国剂量”,也更方便进行剂量调整,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不仅如此,新华制药强大的研发实力还让介宁在“源头”质量上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新华牌阿司匹林原料药是业界公认的金字招牌,早在1957年,新华牌阿司匹林就已正式登陆我国市场,由此改变了我国使用阿司匹林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新华制药阿司匹林原料产能达1.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同时,由于拥有显著的质量、技术优势,具有主含量高、杂质少等特点,新华制药的阿司匹林是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与欧盟COS认证的品牌,产品出口北美、欧盟,具有强大的规模及质量优势。
由此,按照药物经济学分析常用的成本与效果、效用、效益的分析理论,介宁的患者依从性好,质量上乘,剂型剂量最优,患者长期服用临床获益明显,临床也自然青睐该药物。
据悉,自2009年以来,介宁已先后被多个省份列入乙类医保目录,以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成为小剂量阿司匹林临床必需的剂型;2014年又作为独家品种列入国家低价药目录。
同时,由于新华制药积极配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手册》的推广,提供临床证据,支持其临床大规模推广使用,使得介宁的市场销售额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在未进医保目录的背景下,介宁的市场销售涨幅已接近70%。
当然,始终坚信有能力为中国人提供高品质的阿司匹林制剂,也有责任继续推动我国阿司匹林临床使用状况的改善的新华制药,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抗栓治疗领域的学术推广与临床教育工作,以促进合理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改善阿司匹林的用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