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在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在过去的25年的患病率急剧增长,已经占全球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1/3。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显示,2015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约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的12%。中国的糖尿病卫生支出为9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3200亿美元。糖尿病患病率高、治疗成本高、对医保基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在现有的卫生资源内,应合理科学的选择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并且可负担性的口服降糖药纳入医保,在基金负担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患者的有效管理。减少糖尿病的医疗开支,首先尽早控制血糖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终身用药;而糖尿病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的治疗医疗开支非常大,平均能占到糖尿病治疗总开销的八成,因此,尽早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可以减少医疗开支。2型糖尿病伴随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下降1%[2],并发症风险都有大幅下降用药看疗效那么选最便宜的药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呢?当然不是!只有用药有疗效,钱才花得值!又“好”又便宜才是最佳选择。糖尿病的治疗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情况大部分患者可以单药起始治疗,最常用的是二甲双胍,但是2型糖尿病属于进行性疾病,尤其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体血糖达标率仅约为30%[3],所以不少糖友单一用药是不行的。 单一用药效果不好,联合DPP4抑制剂可能更有效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IV,DPP4)抑制剂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双向调节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的作用,葡萄糖依赖地调节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分泌,强效降糖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可以改善胰岛功能,具有降糖之外的多重获益。随着1998年全球首个DPP4抑制剂研发问世,10多年来循证证据不断累积,DPP4抑制剂逐渐成为国际和国内指南/共识推荐的一线/二线用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西太平洋区候任主席纪立农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潘长玉教授等作为主要研究者的一项临床研究(VISION)表明,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在低剂量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DPP4抑制剂一天两次治疗,患者可更有效控制血糖并减少副反应。数据显示,DPP4抑制剂加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加量组,降糖效果更优,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更低[4]。 DPP4抑制剂在同等降糖效果下,更具成本—效果优势国内权威卫生经济学研究组织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预算影响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在具备疗效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预算影响分析是一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旨在从群体层面出发,测算纳入新的药品或治疗方案将对医保支出的可负担性。预算影响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按疾病的病程在人群中流行情况的资料;(2)了解采用新技术(新药)后,人群患病情况的变化;(3)新技术推广播散的时间;(4)新干预措施的成本,包括用药和管理的成本、副作用、人员培训等;(5)病人管理保健的成本。结合药物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对于具有经济性的新技术(药品),如果其预算影响分析显示具有可负担性,则建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反之,则需结合量价协议等进一步讨论。为了评估DPP4这一类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从医药经济学角度可能会给医保基金带来的影响,国内权威卫生经济学研究组织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医药卫生经济研究会)针对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进行了前瞻性预算影响研究,预测并分析了DPP4进入医保目录5年内,对医保基金在口服降糖药这个领域的支出影响。结果表明,以DPP4类治疗中一种药品(规格为50mg,一天服用两次)为例,由于其人均药品年费用(3283元)低于目前医保目录中的传统进口药年费用加权均值(3847元), 5年可累计节约医保基金支出6687万元。研究表明,在同等降糖效果下,DPP4抑制剂相比于传统降糖药的年治疗费用更低,并且更具成本—效果优势[5]。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管理负担及治疗需求还很大,而DPP4抑制剂这一新型治疗的出现,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循证医学研究的证实,以其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卫生经济学优势,无疑将成为解决这一巨大需求的新助力。如有望尽早进入医保,将为临床医生,为决策提供更多选择,惠及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Reference[1] Agrawal RP, et al.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4 Jun;62(6):5048.[2]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 321: 405-412.[3]纪立农等.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7): 594-598.[4] Ji LN,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DOI: 10.1111/dom.12667[5]官海静,等.中国医疗保险.2016.(5):60-4. 原文转载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