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钼靶是被证实有效的乳腺癌筛查诊断方法,这种钼靶为主的筛查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女性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
人群特征使钼靶在国内难推广
除了证据支持的有效性,西方推荐钼靶筛查是有明显原因的,西方女性女性乳房体积大,以脂肪型为主,钼靶筛查操作难度不大;而且他们的钼靶检查已得到标准化。
不同的是,中国女性乳腺体积小,以致密型为主(约90%的女性),使钼靶筛查的操作变得相对困难;乳腺癌发病年龄较西方小(45~55岁),此时女性处于绝经期或围绝经期,本身致密型乳腺体积也比较高。
超声在筛查中的地位是怎么体现的?
我国十一五期间曾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30~65岁的高危中国女性中,超声筛查的敏感度及准确性更好,是优于X线的。
其实国际上对超声有相似的研究和结论,其中比较著名的ACRIN 6666研究在2016年报道了最新成果:他们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的20家中心,筛查了2809名高危人群,2662人完成了3年的超声+钼靶筛查(7473次检查),发现了111例乳腺癌。结论认为,超声和钼靶的乳腺癌检出率相似。
检出1例乳癌,超声需筛查129人,钼靶需筛查127人,而且超声筛查发现的浸润性乳腺癌更常见,钼靶发现的多为导管内癌。
从筛查角度看,超声发现间质性癌更多,对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的贡献更大,可以说是优于钼靶的。
若干研究也提示,超声筛查发现的无症状不可触及乳腺癌(NPBC)与钼靶所发现的10年生产预后无差异,说明超声作为体检筛查工具的有效性,只是如何在两者做出需要临床医生定夺。
超声在乳腺癌筛查方面有优有劣。优点是实时、无创、价廉,而且有些新技术可使筛查与诊断同时完成。但它也有问题,例如对操作者依赖性高,重复性欠佳,而且超声图像是非标准化图像,对于随访和资料溯源都造成一定困难,这也一直是为大家诟病的。
那么在中国超声能否成为最佳的筛查手段呢?
自动乳腺超声成筛查“潜力股”
对于常规超声的缺点,其实早在1970年代推出的自动乳腺超声(ABUS)就做过很多相应尝试,直到近几年这项设备出现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可以进行全乳自动超声图像采集,从不同切面进行多平面重建浏览,获得容积数据,容积数据可以反复溯源。相较常规超声,这是操作流程上很核心的改变,使操作和扫描以及成像都变得标准化,可以与X线图进行对照,也便于进行规范化培训。
北京协和医院做过研究:ABUS与常规超声在超声征象识别与诊断准确性上是相似的,因此医生不用再花时间掌握新技术,用原有标准和诊断思路即可进行。另外,ABUS还提高了对小病灶的检出。
在美国,由于ABUS筛查流程更接近钼靶,因此FDA已经批准对他们的致密型乳腺女性用ABUS进行筛查。
总体来讲,在中国,考虑到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筛查上用超声要优于X线,应该作为首选方法,自动乳腺容积超声因为能获得标准化图像,在临床诊断准确性有提高并具一致性,所以在筛查领域有一定潜在价值。
注:面对日益严峻的乳腺癌发病与防治态势,10月12日,国家癌症中心与GE携手合作,共同启动了“乳腺筛查与早诊早治2020计划”。计划具备包括:在2020年之前,完成1、组建专家组,制定并统一乳腺癌筛查“金质标准”以及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工作;2、联合国家癌症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乳腺癌筛查义诊,专家宣讲等公众教育活动,并联合各省级分中心,进行符合“金质标准”的乳腺癌筛查培训;3、整理品质筛查样本大数据,建立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标准化体系。这项计划还将从整合工业互联网理念与数字化工具的技术创新、广泛深化的临床与战略合作、人才培养、公众教育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助力控制乳腺癌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