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杜甫曾卖药为生,还与中药茯苓有这样一段故事…

来源: 佛慈制药/foci002644

历代文人墨客都在诗文之中留下了对于本草的热爱。大自然神奇造作,每一味草药都是一个音符,一抹颜色,一片天地。杜甫的《江村》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诗文中“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见证了乱世对这个千古诗圣在身心上的摧残,也见证了杜甫晚年谋生与养生不离本草的生活状态。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一度流徙于华州、秦州。那段时间生活更加艰苦,经常受到断炊的威胁。如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云:“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不遣闻。”又曰:“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安史后,杜甫正值壮年,官场失意,迫使其与家人卖药为生。不知道这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然杜甫却在苦中寻乐。那幽静的东柯崖谷,高山耸立,彩云追逐,山间中药隐藏其中,杜甫采药卖药全凭此山此谷,虽然君不问人不知,但有妻儿帮忙晾晒,无限春景中一家人和乐融融,又夫复何求。然好景不长,春暖夏热,暑去寒来,天气凉了,万物凋零,药材少了,天寒地冻,那埋藏于古松下的茯苓啊,也如寒冰一般在地下静静地“潜伏”起来。可是,当地有个杨员外得知山中有茯苓,却欲得之,境遇甚寒的杜甫刚想挪出步子出去采却又收了回来,只好提笔写下这样一段诗: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翻动龙蛇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这又不能不让人为杜甫晚年悲怆又坚韧的人生不胜唏嘘,当他的茅屋为秋风所迫时,他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的“寒士”。

 


关于茯苓的药材来源,的确如诗文所说言,生长于古松之下。茯苓,松树根部之精华所在,感土木之气而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茯苓味甘淡,性平,无毒,甘能补中,淡能利湿,故为渗湿扶脾、利水补中之要药。茯苓假土之精气、松之余气而成,得地浓之精,为脾家之要药,对于饭后头困身重等脾胃虚弱症状的人,可多使用甘淡补脾之茯苓。茯苓是药食同源之品,在北京诸多特产中,就有茯苓饼的身影,其原料主要就是中药材茯苓,当人们吃到美味的茯苓饼时,再细细品味杜甫与茯苓之间这样的一段故事,或许会给人除味觉之外的另一种思考。


作者:王志翔 河南中医药大学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5  

                   或 加微信 251693518

商务合作:18500879979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