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两个10%,医药界即将左右手互搏

来源: 时时医药/BCYY001


↑↑↑↑

医药云端信息:挖掘趋势中的价值

文 | 点苍鹤


工信部刚刚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于10%,嗯,这个增幅一直高于GDP增幅,医药行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算是比较好的行业了。


但是,请别忘了,卫计委前段时间才刚刚提出:力争到2017年底,全国医疗费用增长幅度降到10%以下。 这是为了落实国家卫计委等5部委《关于印发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89号文)而设定的控费指标。


以上两个指标都是10%,一个期望收入增长,另一个则力求控制费用,但对于医疗/医药行业来说,医疗费用的控费,必然带来医药收入的减少,此长彼消嘛。这两个政策制定的指标,简直是左右手互搏,那么,医药工业又如何完成6部委期望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呢?

老顽童的空明拳,左右手互搏


首先我们来看看,卫计委方面如何来控费。


简而言之,主要包括:

1)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重点加强对用药、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行为的监管;

2)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运行效率;

3)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标准;

4)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

5)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诊疗行为的内在激励机制;

6)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公立医院科学的补偿机制;

7)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8)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这是从疾病预防、医院管理、药品采购、临床诊疗、医保支付、补偿机制、分级诊疗等几个方面入手,除去与药企关联性不大的医院管理、疾病预防外,其余几项都能讲药企的日常经营行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药品采购百花齐放,药价下行已成趋势,药企如何维价?


比如,药品采购从去年2月28日发布国发办[2015]7号文以来,各省都在此框架下尝试符合省情的采购方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了省级技术标、地市商务标的“双信封流”、三明联盟、广东药交模式、上海GPO、深圳GPO等5大采购流派。


无论哪一种模式,全国性的药品价格下行已是不争之事实,业界关心价格以何种方式,在何地会出现全国最低价并被其他地区所采集,更关心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价格崩塌,以及如何应对?


临床诊疗行为管理将影响药企销售业绩


临床诊疗行为,将极大关系到一个药品、器械、耗材的使用情况,并体现在各自公司的销售业绩上。


尽管业界提出对辅助用药管理政策乃至提法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药品,包括抗生素、中药注射剂、营养性药物在临床的滥用。


因此卫计委提出了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各省陆续出台了药品重点监控名单,业界大呼小叫,别奇怪,早就有顶层设计在调控这一切。


此外,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到2015年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达到公立医院出院病例数的30%,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临床路径管理的推行,需要药企不玩虚的,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干货出来,进入临床路径及使用指南是其目标,这将是未来各大厂商一大竞争的战场。


医保支付改革是个大杀器


医保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一直在强调控费,医保支付改革迫在眉睫,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这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各省医改的共识。


医保支付标准方案迟迟未出台,2016年新版医保目录也即将迎来调整,两个重磅政策都牵动了业界的神经。可以肯定的是,卫生部门在强化临床用药管理也好,各省不同的药品采购方式也好,最终要由医保部门来埋单,埋单者最近的脸色不太好看,而药品在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之一,其中医保占据重要因素。


在2015年6月1日国家取消绝大多数药品的政府定价以来,药品招标和医保控费成为两个重要的价格形成机制,前者在7号文落地后各地百花齐放,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受到了采购联盟GPO、二次议价、药房托管等方式的影响和挑战,省级层面的价格机制发现能否真能发现真实价格?这里要打一个打问号。


医保方面,随着支付方式改革的逐步推进,能否进入医保部门认可的临床路径和报销方式,正成为能否真正“享受”医保待遇的先决条件。而医保支付标准,各省目前制定的政策不尽相同,有的和省级中标价相挂钩,有的需要重新来采集全国的不同渠道的价格甚至最低价,在次基础上再来制定支付标准。因此支付标准几乎是最后药品的埋单价,对药品的真实定价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力大大超过集中采购。


不指望补偿机制能扭转局面


此外,一直强调建立健全新的补偿机制,但从去年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方案来看,医疗机构和业界看了基本上都不指望补偿机制能扭转整个医疗体制。取消药品加成以后,医院80%靠提高医疗服务性收费弥补亏空,10%靠医院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不管你了,自己看着办吧),剩下的10%,才是靠财政来弥补。


试问,在这样的补偿机制下,医疗机构,特别是小型医院如何维持自身运营?大型三甲医院也为失去的15%药品加成想尽一切办法,于是各种形式的二次议价群魔乱舞,履约保证金收几千万也很正常。


分级诊疗不能只看文件要有实地调研数据


最后,分级诊疗能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吗?从卫计委发布分级诊疗方案至今,其实各地的运行情况千差万别。从文件字面上看,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很多药品,包括非基药都下沉至基层,貌似国务院、卫计委下发的大红包。


但是,哎,很多人不喜欢看但是,但是真实情况可能没有那么顺利,很多患者宁愿砸锅卖铁也要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那怕医保不报销也阻挡不了。为何?还不是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嘛。


不管上海、江苏、青海等地家庭医生签约率有多高,配备了多少全科医生,但整体素质不如大医院是不争之事实。要改变这一现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推行。那么药企在这一背景下,又如何与分级诊疗政策配合,难道静观其变?


不,十三五规划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新药审批制度改革、一致性评价、以及上述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将重度影响药企未来的发展。


那么,既然收入增幅和控费指标都是10%,药企如何在政策的左右手互搏中找到平衡点,借力强势出击或弯道超车呢?下一篇,我们来分析如何实现10%的收入增幅。


欢迎参加

12月1日-2日,医药云端工作室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云端论坛,我们来探讨药品采购、医保、新药审批制度及一致性评价、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及医药电商、两票制及CSO合规运营的话题。并发布5大研究报告。

咨询电话:18028691034、020-32038076

详情,请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