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仁和药业定增收购药店的计划令人关注。
仁和药业原计划通过定增募资的方式,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收购3000家药店,不过定增方案历经一年三次的修订后,因“综合考虑目前资本市场整体融资环境、监管政策要求及公司业务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而终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仁和药业的第三次修订方案中,虽然把定增募集金额由39亿元下调至12亿元,但收购药店的计划不变,只是变更为用募集资金收购2000家,以自有资金收购1000家。
为何仁和药业对开拓零售终端情有独钟,而今年以来电商也纷纷开办实体店?从中得出的结论有二:一是药品零售市场依然大有作为;二是未来竞争将会增添新的模式。
创新势在必行
2016年是中国医药“十三五”规划元年,随着药品注册审评制度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推进,将倒逼医药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一系列针对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与整治举措也将促使产业链走向扁平与集中。在种种因素影响之下,药店需要寻求新的突破。
回过头来看,每当药店发展到“瓶颈”时期,“创新”就成为必然,不但是“突围”的必经路径,也是获得新竞争优势的不二法宝,例如老百姓倡导的“平均降价45%”、益丰的“三得利”(取消代理商和导购,把节省下来的费用让利给顾客和益丰,而厂家也获得一部分),在当时都是打破传统模式的惊人之举。
不管药店经营者是否愿意,在转型升级时期,变革势在必行
创新方向多样化
7月,“2016中国药店管理峰会”就区域连锁如何再定位的主题进行了研讨,并确定了“上合”与“下沉”的突围路径。对于药店而言,下一步如何选择具体的创新方向,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定。
目前药店的创新与尝试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区域连锁不断谋求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另一方面向大健康的范围延伸,开展新的服务项目。
整合是大势,从上半年全国药品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区域大小连锁的整合步伐加快,更多的连锁正在做如何整合、与谁整合的考量与选择。在这方面,贵州的一树和当地的许多连锁已经做出了表率,在其示范作用下,除了河北的连锁,估计下半年会有其他省份的连锁跟进。
越来越多的药店经营者认同把门店发展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健康管理场所,向预防保健、用药跟踪、慢病管理、健康生活顾问等领域延伸。如先声再康建立了一套慢病管理系统,引入体验型服务。九芝堂在门店设立糖尿病生活馆,培养自己的糖尿病助教、专员队伍。金康正在重点拓展网络医院业务,以获得电子处方和更多的客户资源。
据了解,除了慢病类的生活馆,目前连锁药店开办与健康管理相关的生活馆还有医疗器械馆、中药养生馆、健康营养膳食馆等,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业内看好的是中医馆。除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中药的政策外,地方也是纷纷“开绿灯”,如海南省除了明确“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还规定“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在政策利好、中药销售上升的背景下,许多连锁药店都把开办中医馆视为药店转型创新的新路径,四川德仁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康禄更是提出了“以中医中药为核心,全力打造大健康药房”的观点。
创新“瓶颈”待破解
经过行业的多次深入探讨特别是“2016中国药店管理峰会”的召开,在对药店的创新路径和方向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不过要变为实际行动,还有不少“瓶颈”待破解。
上市是大多数连锁药店整合的途径和目标,但仁和药业等定增募资中止和有的连锁上市新三板后并无大的作为告诉我们,上市之路存在着变数。
同样,向大健康领域延伸,也不会一帆风顺。以药学服务为立足点,向上述健康领域延伸,这将对药店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顾客关系管理、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至于广为业内看好的中医馆,也有问题需要解决。连锁药店若要转型中医药大健康,首先必须解决中药材来源问题,其次是中医资源问题。此外,由于中医药人才的缺乏,也使众多药店在发展中医药时遭遇瓶颈。
据了解,这些药品零售行业亟需解决的难点,也正是“2016全国药店周”重点研讨的课题,内容包括资本如何有效推动连锁整合提升、慢病MTM模式的药店实践分析、连锁药店顾客管理的模式创新、中医药在连锁药店的大健康多元化拓展思路、中医药在连锁药店的药学服务模式创新,等等。(via:21世纪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