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认为,健康的心脏环境保罗万象,先天的基因和遗传因素、身体的慢性基础疾病、精神因素等构造的体内“内环境”和空气、水质、气温、药物、放射线、污染、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塑造的“外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心脏健康程度。心脏健康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十分重要,良好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日常保健理念和习惯能有效预防大部分心脏疾病,患病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也尤为重要。
在今年的世界心脏日,专家提出,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环境”,由于现代人高压的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和精神环境应作为重要因素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精神垃圾”持续堆积让人形成焦虑的心理状态,致使交感神经异常,诱发心脏疾病。哈医大二院急诊内科邓颖主任介绍,每年急诊科会收治100余名患者因各类精神抑郁问题或情绪突发而导致的心脏疾病,这类的心脏疾病有致命的危险,抢救不及时就会随时面临猝死危险。邓颖教授介绍,很多中年人会发病突发,有的在开车的时候发病,有一些在工作中毫无征兆地突发心脏疾病,一些是长年积郁诱发慢性心脏疾病突发。
急诊内科邓颖教授介绍,约2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患严重抑郁症,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更多。抑郁症与心脏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抑郁症可促使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8~1.6倍和1.3~1.9倍。邓颖介绍,精神状态与情绪波动能影响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脏是接受刺激最敏感的器管之一,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反复精神刺激,心脏会变得非常敏感,出现明显的心脏病症状。其中,心律失常与精神类型及生活状态有密切关系。有的人表现长期焦虑,性格孤僻,有厌恶情绪及强迫观念,心情忧郁,生活状态长期处于压抑之中,这种人最易患心脏病。即使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也可因为精神过分紧张而突然发生房颤,有的健康人也会因为强烈的惊吓或刺激而猝死。长期精神紧张、激动、恐惧、暴怒等都可促使冠心病发生,并能诱发或加重冠心病。临床上明显精神刺激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据调查,急性心肌梗死半数发病前数月至数年有慢性精神紧张因素存在,冠心病患者37%在心肌梗死发病前有急性精神刺激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脏反应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密切关系。因此专家提醒,关注心脏健康和预防心脏疾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环境”,清扫精神垃圾,把这一人为可控的对心脏疾病影响的重要因素加以关注,就会减少很大一部分心脏疾病的发生机会。
心内科于波教授还强调,心脏病危险因素中,有的是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空气污染 、 高温、严寒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人体自身环境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会促使心脏发病,这已经为大众所熟知。此外,情绪不良、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吸烟、饮食不当等更加影响人的心脏健康。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是我们不可控的因素,但对于那些可防可控的因素,我们应格外警惕。
转载至心身医学实践
更多资讯,请联络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
联系电话:028-8508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