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药店周】陶剑虹:揭密全球研发变革6大亮点,剖析14大主流品类竞争格局,预言中国医药产业10大趋势

来源: 21世纪药店/cn21ydb

“当下,全球药物研发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为什么全球药业巨头辉瑞公司会出售有55年历史的纽约总部大楼?为什么在抗菌素领域的传统优势企业礼来会将尚在盈利的抗生素产品转让给中国企业?为什么在全球药品市场增速复苏的阶段,跨国药企的裁员潮还此起彼伏?这些现象的背后揭示出药物创新怎样的新常态?”在11月23日广州举行的第28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用一连串的提问,迅速点醒了在场千余名代表,也拉开了一场对大变革时代,中国医药如何释放创新活力的深刻研讨。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医药经济报》总编 陶剑虹

  


全球研发模式悄悄地转变

在陶剑虹看来,上述的三个案例恰恰暗示着美国药物研发模式的悄然转变,研发不再强调硬件装备,高大上的研发大楼并不是创新型企业的必需品,研发资源已经在全球框架下重新组合。外企在制定研发战略时,更加注重疾病谱的变化,锁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所以礼来慷慨地出售抗生素盈利产品,表示他们已经不将此类产品线作为未来的核心领域。R&D始终是最烧钱的字母,药企裁员的主要原因就是为削减成本,加码研发投入。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医药创新链条的背景下,陶剑虹进一步梳理出医药研发模式的六大亮点:


1
研发资源全球配置

从全球制药研发企业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2016年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制药企业仍是全球新药研发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欧美的传统优势正被新兴的亚洲国家所挑战,中国的研发型企业数量已在全球占据4%。从近年来的数据变化来看,属于中国的新药研发时代已经到来。跨国药企陆续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大量海归研发人员是国内创新药的生力军。中国已开启全球新药研发的“双创”空间。


2
药物研发新生代崛起

中国创新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新药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跨国合作和海外上市均取得重大进展,公开临床报批量持续上升。近三年来,我国创新药领域出现多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例如,2011年贝达药业埃克替尼上市,2013年康弘推出康柏西普、2014年恒瑞上市阿帕替尼,2015年更是引人注目,恒瑞的PD-1单抗海外授权首付金额超过7亿美元,信达生物3个双抗海外转让更创15亿美元的新高,尤其是 2016年10月成都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跳过I期和II期临床,直接开展III期临床,这在全球也是少有先例的。


3
中国企业展开国际合作高潮迭起

从2016年初开始,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开始从跨国药企产品线中寻找成熟产品,结合自身的销售网络优势,拓展国内需求,例如,2016年11月,礼来中国正式宣布将其抗生素产品头孢克洛和万古霉素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分销及推广出售给亿腾就是一例,此项合作是今年第5例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制药公司展开的商务合作。再例如2016年10月阿斯利康将其百泌达及百达扬的中国商业许可出售给了三生制药。2015年来共有6笔本土药企向国外转让新药权益的交易达成,也体现出中国企业的创新国际范。

 

4
产业外包组织渗透医药行业全流程

预计2020年CRO市场规模将达到980亿元,年均增长29.5%,CRO机构开始尝试与委托项目深度合作,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孵化项目成长,分享收益。在国家试点MAH之后,CMO企业迎来了政策利好,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17%,未来还将升级为具备工艺设计能力的CDMO。CSO企业是两票制催生的新型销售外包组织,年均增长超过40%,尤其专科新药的营销,将是CSO开拓的重点领域。

  

5
医药并购持续活跃

2016年以来,全球医药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项目共26个,其中超过10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有6个。尽管辉瑞160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的计划因美国税务政策而终止,巨头强强联合仍是并购主旋律,默克和艾尔健有意收购Biogen,而吉利德有意收购BMS。在中国医药并购案中,海外并购已占到总金额的12%以上。2016年7月,复星宣布12亿美元收购印度注射剂药企Gland Pharma,创下中国海外并购的最高纪录。从并购到有效管理,中国药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
制药巨头加快分拆进程

制药巨头在逐步剥离非核心资产,专注优势领域。例如辉瑞将其兽药部门“Zoetis”分拆后,把非注册商标药品部门和专利药品部门分开,并仅以10亿美元低价将旗下全球输液业务卖给ICU Medical。诺华以160亿美元收购葛兰素史克的肿瘤业务,将疫苗业务卖给GSK,并将公司制药部门分拆为诺华制药与诺华肿瘤。从多元化到回归专注,这是药物创新的新风向。

  

“我们已经看到,世界药品市场在重启增长的格局,2017年到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提升到5.8%,中国在全球药物市场的占比将由2016年的19.4%提高到2020年的25.8%。2015年FDA创纪录批准56个新药上市,新药上市后,增长潜力巨大,5年预期销售额将超过320亿美元,这将驱动全球市场向上发展。另一方面,医保监管严格,直接遏制药费支出,约2490亿美元药品面临专利到期,但这也给仿制药市场带来巨大机遇,尤其是生物仿制药对目前最畅销生物制品将形成有力的竞争。”陶剑虹用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全球医药研发格局变化对产业增长格局的直接影响,研发将带动未来市场增长。

  

新药产生的高回报迅速拉动了药品市场的集约化,全球前20强企业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45.2%,高收益保证了巨头对药物研发的高投入,即使在中国创新型药企中,平均研发强度也超过7%,领先的甚至超过了10%。

  

在FDA新药审批数据回升的同时,中国药物审批逐渐赶上国际步伐,FDA批准新药在国内申报临床的追赶速度越来越接近,国内患者用上创新药物的时限在缩短。2016年1-10月FDA共批准的新药共有19个,包括12个NME和7个BLA。目前有2个药物在CDE有进口申报。2015年FDA新批抗肿瘤药已有8个在国内申报临床。

  

陶剑虹还特别提示了全球药物研发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现象,火爆的抗肿瘤药集中了三分之一的在研药物靶标,而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医疗负担的脑失调疾病药物,早期研发屡屡夭折。陶剑虹举例说:“抗肿瘤的PD-1抑制剂全球已有三个产品上市,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上市审批阶段都受到加速批准待遇。国内的,君实生物、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企业积极进行PD-1 研发布局。未来10年,将会有超过60%的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治疗,2025年PD-1/PD-L1抗体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美元。”

  

陶剑虹进一步指出未来新药研发的三个潜力领域:

  

潜力领域罕见病用药高增长

  

当前国家鼓励儿童新药研发,罕见病多数为儿童患者。青岛、浙江、上海已将部分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利用人种差异,选择在美国属于孤儿药但在中国有大量病人的药物进行开发是一个研发捷径,例如肝癌在美国属于孤儿药,而在中国市场很大,国内企业可以研发新药,进而向国外转让权益。

  

潜力领域:AD研发引关注

  

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高达3.12%,近年来不少制药巨头投入到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研发阵营,他们屡败屡战,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关于阿尔兹海默症95%的知识。或许这类新药的研发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国内企业也值得引起关注。

  

潜力领域:生物类似药潜力喷发

  

FDA对生物类似药敞开大门, 2015年~2016年9月FDA共批准了4个生物仿制药。2025年生物仿制药的市场销售额预计达到200亿美元。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贝伐单抗是国内企业申报最多的品种,申报厂家都达到30家以上。

  

研发创新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犹如雇用数千名艺术系的学生,对其工作进行了数十年的资助,希望有朝一日其中能够有人画出一幅《蒙娜丽莎》。”陶剑虹用生动的比喻,引出了全球研发模式转变带给中国的深刻启示:药物研发需要全球跨界合作,资源全球配置;企业应该建立小而灵活的研发执行单元;在研发项目初露端倪就应当积极引入风险投资;不妨加大研发的外包,积极引进候选药物,收购专业型小公司扩充研发管线的储备;企业应转移研发中心至有利的地区;未来,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将成为主流研发模式。”在陶剑虹看来,医药研发同样呼应着创新领域的摩尔定律。这些新颖的观点引起了听众极大的兴趣。

  

她分析道,在新药的世界里,同样存在反向摩尔定律:如果18个月后的自己没有比现在强大两倍,那么就要面临被市场所淘汰。这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创新的确是刻不容缓。假设人类加快研发的效率,新药发现的速度快于肿瘤细胞变异的速度,那么未来攻克癌症将不再是难题。创新不能停滞,一旦停滞,就会加速企业的死亡;创新后来者只需要一代甚至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把领先者N代的荣耀全部颠覆掉,在指数曲线上,那漫长蛰伏的地平线上,在哪个时间点进入创新行业都不算晚,因为一旦创新成功,这个曲线将以近乎垂直的速度直冲向上。陶剑虹同时强调,如果创新只是快的话,就只是一个线性增长,充其量,是一个幂的增长,而要达到指数增长的效果,创新速度必须要越来越快。中国药物研发,要永远把目光放在前面,锁定未来。

  

重要品类竞争慢慢在更替


1
抗肿瘤新药实力出击

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在2022年达到1900亿美元。目前抗肿瘤药物市场领先品种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例为1:4.88。仿制药企业要密切关注抗肿瘤一类新药的成长性。需完成一致性评价的抗肿瘤口服固体制剂共有8个制剂品种,剔除规格剂型共后有6个,其中甲氨蝶呤占抗肿瘤药物的市场份额最高。


2
降压药重新洗牌  

全球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在2020年达到265亿美元的规模。在抗高血压药物样本医院市场竞争格局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为1:7.33。需完成一致性评价的降压药口服固体制剂共有8个,批文数量最多的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和缬沙坦。

    

3
调血脂药市场精耕

全球调血脂药物市场有望在2020年达到310亿美元的规模。在调血脂药物样本医院市场竞争格局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为1:3.35。在调血脂药物市场前30品种中,一类新药处于空白。调血脂药中仅有1个品种需要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该品种为辛伐他汀。

     

4
抗血栓药动静渐起

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有望在2018年达到259亿美元的规模。抗血栓药物样本医院竞争格局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为1:3。抗血栓药中有3个品种需要一致性评价,其中仅有1个品种进入市场前十位,为氯吡格雷。

 

5
抗感染药变潮袭来

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有望在2020年达到169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头孢类医院销售市场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为1:4.88。需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全身抗细菌口服固体制剂共有50个品种,其中前7大品种合计占抗菌药大类金额比重为28.29%,克拉霉素市场份额领先。

    

6
抗病毒药目标重估

全球抗病毒药市场规模有望在2022年达到509亿美元的规模。抗病毒类用药医院销售领先品种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为1:2.57。抗病毒药有7个品种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其中有4个品种进入市场前15名,分别是恩替卡韦、阿糖腺苷、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7
降糖药力量迸发

全球降糖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在2018年超过661亿美元。降糖药医院销售领先品种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为1:4。领先前30品种中,只有吡格列酮是一类新药。糖尿病用药中有6个品种需进行一致性评价,其中有三个品种进入前十行列。

    

8
类风湿关节炎重续崛起

全球类风湿性关节炎市场在2022年将达到545亿美元的规模。类风关类用药医院销售领先品种中,进口药与国产药的比重达1:1.77。类风关药中有2个品种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分别为布洛芬和双氯酚酸钠。


9
其它品类

此外,还分析了另外5个类别的药物市场竞争情况。在老年痴呆用药医院竞争格局中,外资企业销售占比超过八成。在抗抑郁用药医院销售领先品种中有5个品种需要一致性评价。抗酸及消化性溃疡药医院销售领先品种中,抗溃疡药有7个品种需要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眼科用药医院销售领先前5位品种合计占比为49.9%,治疗黄斑变性的雷珠单抗高居首位。骨质疏松类用药医院销售前30品种中,几乎都有仿制品种,市场竞争激烈。

  

最后,重点分析了疫苗。据EvaluatePharma最新公布的数据,葛兰素史克到2022年将以8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居榜首,而2015年其仅排名第四。GSK的地位之所以明显增强,主要得益于其完成了与诺华的资产互换交易,得到了对方的疫苗业务,由此登顶疫苗市场。

  

中国医药创新渐渐趋明朗


“当前,研发创新配置全球资源,新药申报启动国际同步,海归创业攻坚精准医疗,传统工业转型智能制造,一致性评价升级药品质量,营销变革适应两票格局,流通整合打造商业航母,零售终端布局线上线下,医院控费调整用药结构。”陶剑虹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医药产业链的变革,更对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十大趋势作出了预言。

1
“一带一路”开辟中国医药新版图

“一带一路”将是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大机遇。中国与中东欧双边医药贸易总额2015年增长到15.2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20%。其中,波兰、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是我国医药出口中东欧地区的主要目的地,出口额占比57%。中国企业通过中东欧继而打开欧盟市场不失为路径之一。目前我国与外国政府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其中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
银发族与儿童用药市场需求将双双增长

陶剑虹指出,我国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预计2020年老年人群占比会达到13%左右。未来10年内,银发用药市场规模将是现在的3倍,达到2.4万亿元。届时发病率前五位的慢性病将是高血压、脑血管、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针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投资机会仍然很多,尤其是90%的老年人口居家养老,存在慢病药、家庭医械的巨大需求空间。

  

中国儿童用药市场到2020年将突破1300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14.4%。2015年以来儿童药的政策频繁发布,儿童用药的专业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CDE对市场短缺儿童药给予优先审评审批资格,这是儿科药物研发的兴奋剂。儿童药同样也是新版医保增补的重点之一,在药品招标中,独家儿童药品种都能逆市提价,更具议价优势。


3
研发创新充满风险,考验企业家远见

凭借Sovaldi、Harvoni一飞冲天式的销售表现,吉利德已经跻身全球第六大制药公司。但是,好景不长,其股价从2015年中的123美元巅峰跌至目前的70多美元,基本上已经回到了上市前的水平。直接的原因是高昂定价的索非布韦后劲不足。随着一系列超高治愈率的同类产品上市,丙肝患者数量迅速减少,全球丙肝药市场渐渐萎缩,如果没有开拓中国等海外市场,吉利德将很快度过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目前,国内药企对丙肝用药的研发有些跟风的势头,截至2016年11月2日,在CDE的11张优先审评公告中,共有27个丙肝药物受理号入选。假如1~2年后外企和本土企业的丙肝新药在中国顺利上市,下一个首要面对的就是定价问题,应该如何及早调整研发的布局和药物的定价策略,这值得国内企业思考。


4
一致性评价带来医药产业大洗牌

陶剑虹着重指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中国药企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优质的制剂企业将明显受益,同一生产线出口到欧美等规范市场的制剂在国内申报,视为通过一致性评价,这大大降低研发和申报成本。已在国外上市的中国制剂无需再做一致性评价,通过快速通道优先审评,加快了在中国上市进度,同时价格也会具有优势,各省招标中明确提出优先采购达到国际水平的国内制剂,出口制剂在部分省份质量分层中处于较高层次。国内仿制药出口美国的前三甲分别是华海药业、齐鲁制药和恒瑞医药。


5
“十三五”中药工业规模将扩大一倍

到2020年,上规模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15823亿元。国家政策支持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目前中药有270多个过亿的大品种,合计销售总额已经占据中药市场的50%。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再一次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重点支持和开展30个传统大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现在有24个中药新药列入“十三五”拟研制重大创新药。中药产业在未来五年将步入政策利好所带来的创新发展期。


6
医药流通行业正在经历大整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并购、重组后,流通行业集中度提高,2015年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约占69%的市场份额,前4位已经占32%的市场份额。从批发企业数量分析,2016年上半年法人批发企业数量与2012相比,减少比率为13.3%。短短4年时间,1/7的药品批发企业消失了。

  

“两票制”的背景下,药品流通行业以往层层代理分销的流通模式将会发生改变,行业整合提速:无上游资源、无下游网络的小公司迅速被淘汰;强者恒强的格局将更加凸显。


7
药品零售业态转型转化

未来逐渐流行的药店业态主要有5种类型:一是对接分级诊疗的医改红利,承接社区医院药房功能的社区药房+社会药房模式;二是中国式的CVS一分钟诊所的药诊店模式;三是中国式沃尔格林,全部药品闭柜销售,全天候营业,配备专业营养师和丰富的健康商品的健康医药馆模式;四是处方外配定点店模式,医生将处方上传云平台,患者在医院刷卡付费,到相邻药店取药,或由药师配好药送到家里;第五种是当下最热门的DTP药房模式,制药企业不通过任何代理商,直接将产品授权给药房销售,患者在医院就诊拿到处方后,可直接到药房买药,并获得专业用药服务。目前包括健客,益丰大药房、一心堂、老百姓、国大药房、华润系、上药系、外资康德乐、罗氏等,都在积极推进DTP业务。

8
医药电商将熬过烧钱时代

任何一次商机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现如今医药电商正是到了“看不懂”阶段。目前,网上购药需要等待时间,消费群体偏中老年但大多没有网购习惯;网售假药仍有发生;医保账户还没实现联网在线结算;第三方平台试点叫停、处方药网售没有放开。大部分电商还在靠计生用品博热闹,即使是七乐康这样的主流医药电商,非处方药的销售比重也只有20%左右。未来,电商的盈利能力分化将更加明显,部分医药电商已经迎来盈利拐点,但是大多是的依然在烧钱,政策红利等不来,盈利模式看不清的困惑期来到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竞争的核心还是在于产品的选择、技术的提高,以及打造最佳的用户健康服务体验。

9
生活方式变化将带动大健康需求

保健治疗是解决慢性病的关键。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营养保健学的知识,针对慢性病,特别要发挥营养保健治疗的作用。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0家医院开设营养科,其中以三甲医院居多。

  

医药企业进军大健康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中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6%。预计,健康中国2020实现时,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占GDP8%,总规模是现在的2.5倍。


10
奔向“健康中国2030”,冲浪财富第五波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发布,勾勒出未来医药健康产业新图景: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平均达到79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2030年比2015年降低30%;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30年降至25%;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陶剑虹指出,21世纪有一个重大事件正在酝酿发酵,同样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并在今后十年创造庞大的商机,那就是保健革命。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人们的观念逐渐从求温饱过渡到要健康。人们的饮食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导致超重、肥胖人数剧增。中国深受中医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会有意识地通过营养保健等方式来预防疾病。中国营养健康产业也正逐步走向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财富的 “第五波”,将引领中国的食品、保健、医药等各产业进行重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财富的无限可能性。只要企业家和健康专家认清保健不只意味着更健康的食品或是另类疗法,而是一种新的趋势、主动变革,就能拥有无限的机会。

  

对于未来的十大猜想引起了在场企业代表的共鸣,思路已经打开,未来逐渐清晰。“我们或许都听过棋盘与麦粒的故事,在64个棋盘中按照数字2的幂指数规律摆放麦粒,翻倍翻倍地增长,尤其是到第32个格点之后,将是爆发性地增长。”陶剑虹用一个古老的传说令人联想创新所具有的爆发力。巧合的是,按照18个月一个周期,2015年,摩尔定律差不多刚好完成32个周期,也就是说2016年既将进入她在故事中所描绘的爆发式增长的星盘下半期。“一个创新的大时代正在开启,这将给我们的人类生活带来更波澜壮阔的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