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健康报》│姑息治疗≠临终关怀

来源: 萌蒂制药中国/mcpc_cn

10月29日,第二届亚太地区华语安宁疗护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数十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聚集一堂,探讨了大会主题:“关爱生命,从躯体到心灵”这个既严肃,又温馨的话题。

 

各位大咖现场献计献策,使得700多位临床专业人士对于将医护的爱心与关怀融入到为患者服务的临床实践中有了不同的体会。下面是部分大咖的经典讲话摘录,与各位读者分享。

姑息治疗不是临终关怀,它贯穿肿瘤治疗的全过程

王杰军教授认为,以往我们对待肿瘤患者,总是想尽一切方法“让肿瘤消失”,但事实上,今天的医学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还是很“无能”的,根本做不到治愈。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从疾病早期到最后阶段,其实没有多少获益。即使肿瘤缩小了,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而姑息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和家属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仅仅把姑息治疗看做是临终关怀是不对的,姑息治疗是贯穿肿瘤治疗全程的,而临终关怀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科学,从肿瘤诊断开始,姑息治疗就应当介入,一直延续到患者的生命末期。让患者活得好,能够真正获益,这是今天肿瘤治疗需要采取的一个正确的方法。

 

唐丽丽教授介绍说,Breit Bart(布赖特·巴特)教授曾经说过,姑息治疗的目标除了控制疼痛和躯体症状外,还要扩展到精神、心理、社会和灵性领域的照护,最终让患者能平静地接受死亡,这是对姑息治疗非常好的一个诠释。

患者面临的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既有躯体的疼痛,也有心理的困扰

王杰军教授:肿瘤的姑息治疗包括很多,不仅有躯体上,还有精神、心灵上的。就躯体症状而言,疼痛是最为常见也是最易控制的一个症状,通过药物就能够让90%的患者不再疼痛。

 

梁军教授:癌痛是肿瘤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并且严重影响患者各方面的生活质量。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癌痛发生率不同,其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发生率约为62%~86%。而目前的肿瘤诊疗过程中,癌痛控制不佳的比例仍然较高。在住院与居家之间的门诊癌痛的规范化管理是全程管理的重要环节。

 

李萍萍教授:我们要意识到患者所面临的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既有躯体的疼痛,也有心理的困扰。在门诊时,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患者,当他的躯体失去了某个器官时,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比如产生失落、孤独情绪,持续的疼痛也会加剧患者的痛苦。所以,我们在治疗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患者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

帮助患者活在当下,而不是天天想着死亡

李萍萍教授:患者不仅关注疾病诊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自身感受。患者会说:“我的一个痛苦减轻了,但我的另一些痛苦增加了,我没有食欲、没有情绪、天天昏昏欲睡。”或者因为某个器官摘除,疼痛虽然减轻了,但带来了神经损伤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如何将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和医生的专业角度契合起来,需要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很好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这也体现了一个医生的知识和素养。医患之间的这种沟通非常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处于痛苦和迷茫之中的患者感到温暖,找到信心和方向。

姑息治疗不仅是医生的责任,同时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姑息治疗和生命有新的理念。因此,姑息治疗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参与。姑息治疗体系的完善,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甚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唐丽丽教授:癌症患者随着病程发展,会产生一些精神方面的症状:疲劳、焦虑、抑郁、谵妄等,心理社会肿瘤学可以对其进行干预,目的不仅仅是延长生命,还要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尊严。

【转载说明】《健康报》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的有着80多年历史的全国卫生行业大报。由《健康报》主推的“文化与健康”旨在“用文化的目光探寻医学的故事,用艺术的视角感知生命的温度”,为读者开启一扇色彩斑斓的健康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