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将成为普药的涨价年”、“2017药品将涨价20%~35%”、“药品涨价已成定局”……春节前后,类似的说法越来越在业内流传开来,《中国药店》也从部分连锁药店证实了涨价消息:据某连锁药店采购部门对采购进货金额的统计,2016年11月进货金额环比上涨了15%,12月环比上涨20%。
“涨价每年都有,但2017年的涨幅相对比较大。”上述连锁药店的采购部负责人介绍说,“价格调整多集中在12月、1月两个月份,因为生产企业多在年终、年初制定新的价格政策,按照新政策和连锁药店签订年度采购协议。”
以上说法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在年关之际上调了出厂价格,意味着2017年的药品市场上涨价会是重要旋律;二是相比往年,2017年的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较高,也正因此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争议。
涨价不是生产企业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行为,单个厂家的药品价格上涨,连锁有的是办法应对,比如主推同品类的其他竞品。因为零售端一方面要解答顾客的质疑,另一方面还要维护既定的高、中、低的价格带模型,避免破坏企业的价格形象,所以,药价上涨需要合理的逻辑。那么本轮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哪些药品在涨价?药价上涨能否得到连锁药店的认可,达成共识、平稳过渡呢?
最引人注目的涨价案例当然是阿胶。东阿阿胶经历了多轮提价,自2016年11月出厂价上调14%后,春节后又将启动新一轮提价,零售价将从2300元左右提升至2700余元。福胶、同仁堂阿胶等也会随之跟进调整价格。
如果说自我定位为“药中茅台”的东阿阿胶有其特殊性,那么2017年涨价的药品范围确确实实涵盖了大量品种。据《中国药店》调查,涨价的既有中药饮片、中成药,也有许多老药、普药、低价药,如诺氟沙星胶囊、牛黄解毒片、甲硝唑片、阿莫西林、头孢等常用药。其中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价格上涨,源自于2016年开始的中药材价格的整体上涨,一扫2013年以来的价格低迷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一些中药材品种的价格已经翻倍,例如三七、五味子、党参等,此外桔梗、川芎、白术等品种涨价幅度较大,包括很多小品种药材的价格也在大幅上调,从而引发了下游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涨价潮。
化学药方面,同样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导致生产商纷纷提高出厂价格。例如硫氰酸红霉素的价格从前期的270~280元/kg提高到310~315元/kg后,下游红霉素厂家不得不上调价格,如阿奇霉素报价690元/kg、克拉霉素报价1150元/kg、罗红霉素报价550元/kg。
“厂家的说法大多是原材料涨价了,供货价也要涨,比如蒲公英颗粒,厂家发函说原材料涨价,所以今年供货价要涨20%。”某连锁药店人士表示,不少老药、常用药的涨价幅度较大,以心血管系统用药为例,曾一度引发热议的地高辛,其供货价从2元多涨了10多倍到25元,此外如消心痛、硝苯地平、普罗帕酮等老药,则从一两块钱翻倍涨到了4、5元。谷维素、维生素B1、B2等价格也都在大幅上涨,从原来的1块多钱上涨到了3~5元。
如上文所述,无论中西成药均面临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问题,原材料的涨价是本轮药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上涨幅度最大的是原料药成本和包装材料成本。其中原料药的涨价动机,一方面由于近年医药行业原料药垄断现象较为严重,此前曾有媒体爆料,常用药复方氨酚苯海拉明片的原料苯海拉明已经由每公斤150元涨到3500元,中药材的价格上涨亦有人为的价格操纵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在环境治理上日趋严厉的举措给企业带来高昂的环保成本,导致原料药行业供给收缩,供应紧张,从而致使原料药价格上涨,例如2016年底由于雾霾重污染,河北的石药集团、华北制药等原料药大厂以及神威药业、以岭药业、步长制药子公司保定天浩制药等均被停产,据华北制药公告称,一个半月的停产期间减少利润5493万元。
而原材料成本的另一构成——包装材料,由于国家更改了包装标准,要求改为环保包装,包装成本将增加60%~70%,最终也会体现在市场价格上。
某行业研究人士表示,除了原材料的涨价因素外,本轮药价上调也因为2015年放开最高零售价限制后,许多企业从观望变成行动,在2016年开始相继提价;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层面,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飞行检查、新版GMP、新版GSP、两票制、税务控制等等一系列政策,导致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上升,只能以涨价作为应对。
2016年3月5日,CFDA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意味着一致性评价的大幕正式拉开,涵盖了化学药品中口服固体制剂的292个基药品种,涉及上万个批文。根据征求意见稿,同类药品中,一旦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续的药品将不能再进入医保采购名单,不能进入医保采购名单基本上宣判了该种药物在官方采购渠道上的死刑。此前有媒体估算,像国药、上药这种拥有药品批准文号达1500个以上的巨头企业,倘若全部走一遍一致性评价,需要的资金耗费高达45亿之多。如此高额的投入,势必导致许多企业放弃很多品种,只留下部分重要的产品,而想靠这部分产品产生同等销售额,唯有涨价。
新版GMP质量控制的监管常态化、飞检常态化,严格把控质量的结果就是成品价格的上涨,2016年12月2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关于已上市药品生产工艺信息登记模板公开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严格核查药品生产工艺,一些私自简化生产流程、篡改生产工艺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将药品生产工艺调整到位,不得降低生产成本。新版GSP的严格审核和监督,则提高了商业公司的过票成本,上游厂家只有通过涨价才能保证各环节的利益,保证产品的渠道畅通。
《中国药店》采访多家医药生产企业、渠道商、零售药店发现,药品供应链上下游对于2017年的药价上涨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认为药品涨价趋势不可避免,只要是行业性涨价而不是个别厂家单独行动,零售药店与消费者大都能理解和接受。
“在与厂家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大家的压力,GMP、飞检、生产成本提高等,企业都感受到了政策的收紧趋势。”金百合药店联盟秘书长曹迁说,“现在的态势就像温水煮青蛙,有些企业先提价了,有些企业还在撑着,那些大药企尤其是原料药和成品一体化的企业,压力相对较小一些。但2017年各方面压力肯定要逐步释放出来,反映到价格上。”
“抛开最高零售价限制放开、原材料涨价等原因,药品涨价还和工商合作有关,一些原来负毛利的品牌品种,随着供零合作的加强,逐渐回归到正常的价格上来,所以你看原来药店的价格带多是几块、十几块钱,现在基本以二十几块钱为主,但事实上常规性OTC药品的提价幅度并不大。”江苏百佳惠苏禾大药房董事长徐郁平认为,涨价有市场本身的合理性,“尤其是那些从医院渠道转型OTC的药厂,他们的队伍建设、市场营销等都需要投入费用,也就要相应调整出厂价格。”
华润三九全国KA副经理陈志雄也表示,现在的工商合作让一些产品从价格倒挂回到了正常定价,“这是价值的回归,品牌工业合理获取利润。”
“同行交流时发现,由于各方面成本上升,大量的药品生产企业都在提价。有些企业是出厂价和零售价一起提,有些企业是先提出厂价,消化后再提零售价。”陈志雄分析说。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