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现在症是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症状是在疾病状下,患者的异常感觉。因为疾病的变化甚为复杂,有些往往缺乏客观征象,如痞闷、疼痛、困倦、麻木、沉重等,这些症状都是患者的自身感觉,唯有通过询问才能得知。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古验。
一、问 寒 热
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临床最常见症状,为问诊的重点内容。
“寒”指患者自觉怕冷的感觉。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这种主观的怕冷感又常分为三种,恶风、恶寒和畏寒。
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恶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 取暖仍不能缓解;
畏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热”指发热,包括患者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患者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的感觉。
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个方面。
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怕冷症状突出;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故热邪致病,发热症状明显。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一)恶寒发热
指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性症状。古人有“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说法。其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邪正相争,恶寒与发热并见。
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是风寒表证的特征。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印,寒邪袭表,束表伤阳,肌腠闭塞,卫阳郁闭于内,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明显而发热轻。
指患者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怕冷的症状。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是风热表证的特征。因风热为阳邪,易致阳盛,阳盛则热,故发热明显;风热袭表,卫气功能失常,温煦失职,故同时有轻微恶寒。
指患者自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由外感风邪所致,是伤风表证的特征。因风性开泄,肌腠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正邪交争不剧,故发热轻而恶风。有的患者只有恶风的感觉,无或尚无发热之感,一般为外感风邪,或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
(二)但寒不热
指患者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特征。其怕冷的产生,多为感受寒邪,阻遏或损伤机体阳气所致,或为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指患者病初即感觉怕冷但体温不高的症状。多伴见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或四肢不温,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主要见于里实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郁遏阳气,肌体失于温煦,故突起恶寒而体温不高。
指患者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面色㿠白,舌淡胖微,脉弱等症,主要见于里虚寒证。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三)但热不寒
指患者只觉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多因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兼满面通红,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多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属里实热证。常见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证。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阳明潮热
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亦称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状。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常见于伤寒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兼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即胸中烦、手足心发热而喜就凉处)等症:严重者,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称为骨蒸发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由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人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盛,故见发热。
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头身困重等症。因湿邪黏腻,湿遏热伏,故身热不扬;午后阳气盛,故午后发热明显。是湿热证特有的一种热型,常见于湿温病。
此外,午后或夜间发热,亦可见于淤血久积,郁而化热者;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温病见之多为热入营分,耗伤营阴的表现。
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1)气虚发热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状。
(2)阴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
(3)气郁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者。
(4)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四)寒热往来
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常见于伤寒病的少阳病症,为邪在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时,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盛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
如果患者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病。其特点是发作时先出现恶寒战栗,痛苦非常,伴有剧烈头痛,然后又出现发热较甚,后大汗出,口渴引饮,热退身清如常人。
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等,也可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临床应当结合病史及其他兼症详细辨。
二、问 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故《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明谓之汗。”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一)有汗无汗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津液盈亏的重要依据。
病理性无汗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无汗,若兼见恶寒重,发热轻者,多属风寒表证,因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则腠理致密,玄府闭塞所致。里证无汗,若兼见口不甚渴,舌绛而干者,多因阴津亏虚,化汗乏源;若兼见面唇色淡,舌色淡白,多为血虚,化源不足;若兼见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者,多因阳气亏虚,无力化汗所致。
病理性有汗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有汗,若兼见发热恶寒,咽痛鼻塞,多见于风热表证,为热邪袭表,迫津外泄;若兼见恶风,脉浮缓,多见于风邪表证,为风性开泄,肌腠疏松。里证有汗,若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者,多见于里热证,因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汗出量多;里证有汗亦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整津外泄,均常有出汗的症状。
(二)特殊汗出
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见于里证。主要有下列五种: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多见于阴虚证。
因阴虚阳亢面生内热,入睡则卫阳由表人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若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属危重证候,故其汗出谓之绝汗,又称为脱汗。
若病势危重,玲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属亡阳之汗,为阳气亡脱,津随气泄之象。
若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属亡阴之汗,为枯竭之阴津外泄之危象。
指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因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就可出现战汗。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见于腋窝部。多因风湿热邪交整所致。
(三)局部出汗
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也是体内脏腑病变的反映。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证的诊断。临床常见的局部汗出有以下四几种: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状。若兼见心胸烦闷,口渴面赤,多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若兼见身重倦怠,胃脘痞满,多因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若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多因元气将脱,阴阳离决,虚阳上越,津随阳泄。小儿睡眠时,常有头汗较多,若无其他不适者,属正常现象,俗称“蒸笼头”,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睡时阳气聚会于头部,蒸津而外泄。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若兼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者,多因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若兼见腹胀便秘,日晡潮热者,多因阳明燥热内结;若兼见口干欲饮,牙龈肿痛,肢体困重,便溏呕恶者,多因脾胃湿热内盛所致。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若兼见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患者。多因风疲、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微信ID: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