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尤其要注意:阳气少百病生,阳气耗尽,命就没了!

来源: 君山制药/jszyyxgs


常言道:“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阳气足,则脏腑功能好

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就问题多多

阳气耗尽,生命也就消失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人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阳气。中医认为: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 


人体的气充斥全身,分为: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

统称为阳气

比如,阳气储藏在肾里就是元气

常说“元气大伤”,就是伤了阳气



中医认为:

“人到四十,阳气不足”

更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

随着岁数增大,阳气越来越少

疾病也就越来越多



如何“养阳”呢?


晒太阳

养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太阳。晒太阳背光而坐最好,因为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小提示:




1、晒太阳最好选在上午10-11点之间,此时阳光充足、光线柔和、效果最好。

2、中青年每次1-2小时,老年人晒30分钟左右即可。

3、千万别隔着玻璃晒太阳,那样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泡脚丫

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数十个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小提示:


晚上9点泡脚最护肾,此时肾经气血比较衰弱。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点穴

穴位按摩可以帮助激发体内阳气,增强体质,尤其是寒冷的冬季,特别适合老年人。


第一穴道
风池穴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腧穴,临床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颈项酸痛等症状。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之间陷窝中,与耳垂齐平。


第二穴道
关元穴


关元穴:任脉要穴,临床用于治疗怕冷、尿频、小腹冷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肚脐眼下三寸,即用自己的手横着量,四根横指处就是。


第三穴道
劳宫穴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胸闷、心悸、手掌多汗等症状。

位置: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中指尖处。


喝粥

粥是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也最容易化成气血,减轻人体肠的负担,喝三种粥可以补充肾阳。

 第一种——桂圆栗子粥


桂圆是补心养血的,栗子是补肾的。适合心肾两亏的人,表现为经常有心慌、心悸、失眠,同时有肾亏、腰酸、怕冷等症。

 第二种——枸杞羊肉粥


枸杞子是温补肝肾,羊肉也是补肾的,再加点葱白可以通阳,粳米补气血,适合于阴阳气血都亏、体质较弱的人。

 第三种——仙人粥


仙人粥是由粳米、红枣和首乌汁一起放入砂锅,小火熬煮而成。适合头发较稀、掉发,睡眠差,肝肾都亏虚的人。


立春养阳“三宝”

立春时节是最适合养阳的季节。

第一宝:

立春之时应该下体穿厚衣保暖,上体略减衣物,以保证阳气的正常生发。所以“下厚上薄”是养阳的方法之一。


第二宝:

朝梳头晚沐足,日间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以养阳气。春天早上梳头、晚上用淡盐水泡脚,能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保健防病。


第三宝:


适当增加甘味食补,以调脾胃之健运。甘味之品在传统医学古籍中记载有很多,如粳米,牛肉,大枣,莲子等。


 友情提示:

要想养阳

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早餐过饱——心绞痛、胸闷

吃早餐,是为了补充阳气,但早餐吃太多会消耗掉很多气血。

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病人,早饭吃太多要消耗很多气血,心脏供血跟不上,会出现心绞痛、胸闷、憋气等状况。


贪凉——伤阳气

冷饮无节制,比如吃冰淇淋、生冷菜等。天气凉却穿的少,会伤阳气,尤其是对于女性,更需要保护下焦的温暖之气。


熬夜——引起疾病


在23:00-0:00之间的时候,最好是处于睡眠状态。所谓“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假如这时候没睡觉,第二天阳气生发就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引发各种疾病。


太晚剧烈运动——身体乏力


跑步最好在阳气上升的白天进行,如果夜间很晚还剧烈运动,本该潜伏休养的阳气遭到过度耗损,第二天会感到体乏神倦,长期下去体质会变差。推荐晚上可以快走,最晚不要超过晚上9点。


心态差——阳气亏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生气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另外,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经衰弱,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