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21世纪药店报刊发了《2017,百强连锁药店“领军者”剑指何处?》一文。文章由面向各大连锁药店大佬的调查问卷汇集而成,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本年度药品零售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下面略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或许是因为调查问卷选项有限的原因,造成了各家大佬反馈的关键词多有重复,但这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即药品零售行业受制于政策因素而缺乏创新空间。在新的一年里,虽有“鼓励处方外流”等政策利好,但在“以药养医”大环境、跨区限制小环境、医保定点政策微环境等众多因素制约下,预计政策变口号的可能性居大。因此各家运作模式雷同、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还将持续。
虽然各家运作模式缺乏个性,但行业流行风还是有变化。前两年火爆一时的“药妆”、“母婴”等概念风光不再,而“中医馆”、“慢病管理”成为当下热点。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凡事皆有因果,有可为而有不能为者。如慢病管理可能是个值得深挖的方向,但需长周期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灵活对接医疗机构、积极施加对政策的影响。而对“中医馆热”笔者要再次发出警示,虽然当下发展中医药获国家大力支持、且有局部地区正面样板存在,但是资源有限(主要是有口碑的中医师日渐稀缺、合格药材资源短缺)、投资大(聘请高资历老中医成本高、中医馆门店装修和摆设讲究)、消费门槛高(日趋贵族化)等因素注定其发展存在天花板。此外,其实类似DTP、电商等方向也还有可挖掘的空间。
观点雷同也不尽然是坏事。比如在发展节奏上,各家(哪怕是上市三强)都很明智地强调“区域市场整合”,而没有好大喜功急于全国布局者。此前国内首家药品零售上市企业海王星辰早已证明全国铺开的“大手笔”是不成功的,品牌和资金的优势被分散的投入所稀释,未能对各地市场形成预期中的强大冲击。因此连锁各强稳步发展、争取开拓(并购)一块就建设好一块“根据地”,努力将并购投资转化为真实的收入增量将是一段时期内的务实做法。
去年笔者曾在解读西南某上市企业的年报时,指出了并购扩张中出现的“消化不良”现象。无独有偶,前两天东部沿海省某知名连锁图谋上市而披露的信息也再次显示出类似情况:利润率下降,收购资产有瑕疵等。因此,值得高兴的是各家都很注重修炼内功。无论是提升信息系统,还是加强流程再造,或是文化建设……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如前所述,虽然行业的整合多由外来资本推动而缺乏内生资源的基础,但是不挣钱的买卖肯定做不长远。特别资本素来喜欢“锦上添花”、而极度厌恶“雪中送炭”,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拿到手的投资很可能变成企业的绞索。因此连锁药店们还是要耐心从点滴做起,认认真真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在此要特别点出鸡肋般的“会员管理”,本来是希望锁住顾客,但是现实中顾客们总是手里攥着一摞会员卡,最终哪里便宜去哪里。这个问题如不彻底解决,未来消费数据的收集与开发、慢病管理的红利等均会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