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如何复制?李桂德的“干货”全在这里!

来源: 21世纪药店/cn21ydb

我觉得开中医馆最主要的是充分认识自己,认识市场,定位自己,定位市场;其次是向先行者取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医馆不是不能复制,而是如何复制?


说到中医馆,不得不提李桂德,最近他正忙于筹备关于中医馆的精品论坛。作为宁波彩虹大药房的执掌人,他早早就另辟蹊径,瞄准中药市场。2009年10月,李桂德开出第一家中医馆——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第一年销售额3500万元,第二年的销售增长超过100%,直至2016年销售额达到2.6亿元。



李桂德

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宁波彩虹大药房董事长


外界评价李桂德是一个有中药情怀的人,他出身行伍,学过中药,又有中医药经营和管理经历,良好的专业素养是他能够在宁波药店圈立足的根本。在他身上,既能感受到军人般昂扬向上、雷厉风行的坚毅作风,又能看到职业经理人般运筹帷幄、求真务实的果敢品性。


其实,新城中医会馆在开业之初,仅一个中医加一个西医,目前医生人数接近80人。不少中医馆经营者表示发展的瓶颈在于中医师资源,李桂德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虽然他也曾在2008年多次登门邀请退休的原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和其他名老中医,也承认正是凭借名老中医的名气和经验,才慢慢打响了新城中医会馆的品牌,但他始终觉得,“只有把中药材管理好了,中医馆规范了,自然会对中医师具有吸引力。” 


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与其到处找名医,不如塑造一个好平台来吸引名医。为此,李桂德定了一个经营方略,立足于弘扬中医和中医文化,以名老中医带动中药,以中药带动其他药品,并围绕中医和中药构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中药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中医会馆→中药药店。正是基于这个体系,打造出了“彩虹中药”在宁波牢不可破的霸主地位,也使其逐步扬名业内。


“有名气的连锁药店,60%都到新城中医会馆考察过,但是回去能把中医馆做好的没几个。”李桂德不止一次聊过这事,事实上一点也不夸张。早前,中医馆热让业界沸腾过一阵,然而,能在市场上雁过留声的却寥寥无几。


如今,在国家一系列中医药相关政策的刺激下,特别是中医药法的出台,中医药热潮再次来袭。结合新的市场形势,在中医馆面临的新机遇下,以新城中医会馆为范本,我们一起来听听李桂德和他的中医馆的故事。


对话李桂德

1

做纯粹的中医诊疗场所or坐堂医结合的大杂烩?


“首先要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做精准的分析,最主要的是名老中医资源与当地消费者对中医中药的认同度。”


《21世纪药店》:目前新城中医会馆的现状和规模是怎样的?2017年有什么发展规划?


李桂德:除现有的中医科室外,我们又发展了西医科室,目前共有门诊医生近80位,最高单天门诊量可达3000余人次,年门诊人次90多万,门诊销售总额突破2.6亿元。


今年发展规划侧重在3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完善的医生梯队,进一步延伸科室功能,以保持会馆门诊量的持续增长;二是加大中医进社区、进企业的频次和范围,宣传中医文化理念,争取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利用中医会馆与新开设的国医馆和国医文化广场的融合呼应,打造宁波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三是组建医疗集团,通过规模化运作,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展资源,最终实现品牌运作。


《21世纪药店》:从前段时间“2016全国药店周”举办的中医药论坛来看,无论药企还是连锁药店,都对发展中医馆抱有很大希望,开办中医馆是不是药店的必经之路? 


李桂德:没有哪一条路是必经之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首先,我们要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做精准的分析,最主要的是名老中医资源与当地消费者对中医中药的认同度;其次是定位,是纯粹的中医诊疗场所,还是坐堂医结合药店的大杂烩?是便利型的还是上规模的?是医为主还是药为主?服务内容和目标群体是哪些?这几个重要条件能否到位是我们开中医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1世纪药店》:近几年到新城中医会馆“取经”的连锁药店较多,但能够复制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桂德:中医中药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药品销售,涉及了中医医疗领域,包涵更为广泛的内容。大多数连锁药店中药占比都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中药材的销售,在中医药这块没有什么优势。加上自身又不熟悉中医中药,也不了解当地中医药的市场情况,却跟随潮流盲听盲从,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开中医馆最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认识市场,定位自己,定位市场;其次要向先行者取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医馆不是不能复制,而是如何复制的问题。


2

中医人才匮乏,如何打造稳定又强大的人才链? 


“中医培养周期比较长,必须有意识地去打造阶梯式中医团队。”


《21世纪药店》:据观察,现在发展中医馆形成了几种模式,如采用连锁的形式形成一定的规模,像深圳的和顺堂,或另外成立一个单独的品牌走高端路线,如一心堂的圣爱堂,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李桂德:采用连锁的形式和创立单独的品牌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对刚刚起步想发展中医馆的连锁药店来说无疑都是不合适的。连锁化的中医馆可能更方便患者就诊问药,但有限的医疗资源分散管理,又受限于地域、人流等各方面因素,容易造成各个分店良莠不齐的现象,影响大众口碑。无论大连锁还是小连锁想发展中医馆,首先要评估自己的实力,再根据实际出发。


《21世纪药店》:开办中医馆最大的“瓶颈”就是中医人才匮乏的问题,特别是名老中医的数量更少,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李桂德:我们当初在开设中医会馆时,中医医生只有一名,西医一名,并不具有优势。但在有限的资源上我们力求做到业务最精,服务最优,药材价格适中。中医培养周期比较长,必须要有意识地去打造阶梯式中医团队,在名中医基础上,全方位引进各科中高级中医医生、学有专长的中医传承人才、年轻的中医硕士博士生,利用有限的名中医效应,培养稳定忠诚的病人群体,适时引导病人分流,以稳固其他医生资源。对新进的或门诊量不大的医生,我们主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深入企业、社区、深入百姓,传授健康养生知识、开展咨询义诊等,在推广中医文化的同时,不但扩大了会馆的知名度,也给医生做了适度宣传。


《21世纪药店》:中医馆的投入比较大,您曾说过中医馆的装修不应太奢华,那么投入的标准怎么界定才合适?


李桂德:中医馆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普通老百姓,如何接地气,让更多人享受中医药带来的健康体魄和美好生活。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机构,简洁是第一要素,然后才适当突出我们古老的中医文化。这二者如果混淆了,难免陷入华而不实本末倒置的误区,令人望而却步。


3

打破现有瓶颈,未来应该怎么走?


“未来的中医馆应该走数量不多、规模较大、专业程度高、运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医疗机构模式。”


《21世纪药店》:目前,关于中医馆如何做好营销的研究不多,这方面您总结了哪些经验?


李桂德:作为中医医疗机构,首先是治病救人,其次是养生保健,所以中医馆的营销应该远离连锁门店的商业模式,商业味道不能太浓,而要重点突出中医药文化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走近百姓、深入社区,举办各种健康讲座和公益活动,传播中医药知识,把弘扬中医文化和创建品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今年年初,我们完成了国医文化广场的建设,就是一次成功的企业营销案例。因为任何一次单纯的商业营销都只是短期效应,唯有结合了文化的营销才能持久、有效。


《21世纪药店》:很多做中医馆的提倡“名企+名医+名药”,三者缺一不可吗?


李桂德:我并不这样认为。中医药是根植在普通老百姓这一块大土地上的,我们药店在发展中医药时,一定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名医名药,名医无异于我们的金字招牌,名药更为我们的医馆增光添彩,但更重要的是放心医和良心药。我们会馆每年冬季都会特设膏方门诊,膏方的服用人群年年增长,每年我们仅膏方需要消耗的阿胶就达12000多盒,到底该选用何种阿胶做为冬季膏方的主打原料,我们将于3月11日的精品中医馆百家论坛上予以揭晓。


《21世纪药店》:从这次即将由宁波新城中医会馆承办的“精品中医馆百家论坛”的规模可以看出,中医馆现在可谓炙手可热,您如何看待它的未来?


李桂德: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广中医中药,中医药的春天已经来到,就看我们医药人有没有信心去做普及推广中医事业的先行者,让传统中医中药“治未病”、“治已病”观念深入人心。不过,做中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必然会有一个痛苦的成蛹过程,最终才有破茧化蝶的那一天。因此,未来的中医馆应该走数量不多、规模较大、专业程度高、运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医疗机构模式。其中包括和中医药文化配套的、宽敞的就医环境;一流的、优质的中药材;完善的就医流程以及员工的优质服务意识;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及健康大讲堂;稳定而又强大的人才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