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报社组织的2016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评选结果今日出炉。2016年的卫生计生领域,值得书写的新闻亮点颇多。在这一年里,健康无疑成为年度关键词——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聚集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
健康报社组织的2016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全面盘点和梳理了与重大民生和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在业内引发广泛争议和反响,对行业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并广泛征求了媒体同行、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最终评选出2016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
新闻回放:
今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习近平总结概括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新38字方针。他要求,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习近平要求,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把医改推向纵深。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实现医保省级统筹。用两年时间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牢牢把握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点评:
这次大会是近20年来我国卫生和健康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健康优先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新标识。这是对健康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又一次提升,也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健康优先”这一发展理念,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了坚定方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非常迫切和重要。我们必须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从全民健康的高度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运行体制机制。必须敢于啃硬骨头,向顽瘴痼疾开刀,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强基层、保基本,把服务供给倾向真正有需求的地方,才能打赢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场攻坚战,使得各项医疗卫生政策转化为惠及大众的红利。
新闻回放:
11月21日~2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沪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李克强表示,希望各国加强政策对话,搭建健康治理合作平台;促进包容联动,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创新合作,增强健康供给和服务能力,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难题;倡导互学互鉴,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发展,发挥人文交流在推动健康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李克强指出,中国是健康促进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通过多年努力,织起了全民基本医保网,为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所有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国积极倡导和促进全球卫生合作,努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健康促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20余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城市市长等代表约1200人参加了大会。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主题,参加了精彩的开幕式和6个主论坛、健康城市市长论坛、30个平行论坛,分享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健康促进的经验与成果。11月23日被设定为“中国国家日”,与会代表等450余人,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在健康促进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成果。
大会发布了成果文件《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大会呼吁世界各国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将健康促进放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局重要位置,搭建多层次、宽领域、机制化的对话合作平台,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力,推动全球健康治理更加公正合理,筑牢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学互鉴,共同构筑公平、创新、共享、融合的健康促进事业发展道路。同时,大会还呼吁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健康城市市长作用,推动各国城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健康优先原则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健康经济,让人民共享健康城市建设成果。
点评: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健康促进领域最高级别会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启航之年,又恰逢首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30周年。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由中国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卫生发展、健康促进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提升了健康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为健康促进在21世纪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改善各国人民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这次盛会把健康促进列入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其提升为各国政府的政治承诺,是健康促进领域的新起点。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继续携手努力,共同开启全球健康促进新时代,共同为世界人民健康而努力奋斗。
新闻回放: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围绕总体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等方面设置了若干量化指标,提出了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即“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健康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6年3月,20多个部门参加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组及专家组成立。编制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智库和专家开展了专题研究、平行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内其他领域和国际国民健康中长期发展规划经验,广泛听取地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意见,并于2016年5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
2016年8月19日~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征求了全体与会代表意见,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行修改;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纲要》,预示着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开启。
此外,今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从卫生与健康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入手,提出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等10项工作任务。
点评:
从健康中国概念首次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落地,可以看到,健康中国逐渐从抽象的概念变成清晰的行动指南。《纲要》不仅明确了指导原则,还细致地阐述了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所带来的新挑战,卫生与健康相关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建设健康中国任重而道远。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蓝图,同时需要全民共建共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履行健康责任,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真正实现“健康入万策”。
新闻回放:
2016年,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提标扩面。5月11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函,新增上海市、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综合医改试点。随后,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辽宁省锦州市等100个地级行政区为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除了要求综合医改试点地区要聚焦事关医改全局、涉及重大利益调整、亟须探索突破的改革硬骨头,集中力量在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突破,今年的深化医改工作尤其强调要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改革合力,推动医改工作从试点探索、单项突破逐步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充分发挥各项改革政策的叠加效应。
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意见》总结了新一轮深化医改以来典型地区形成的24条经验,其中,“深化医改工作由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位列第一项。
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也在为医改“助攻”。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就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政策明确提出了“六统一”的要求。《意见》要求各地于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理顺医保管理体制,统一基本医保行政管理职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约2/3的省份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行了总体部署或已全面整合。
今年,采取统一谈判的方式把价格降至合理区间的呼声终于有了政策回应。5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慢性乙肝治疗用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韦瑞德),价格降幅达67%;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用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和盐酸吉非替尼(易瑞沙),价格降幅分别为54%、55%。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7部委要求各地做好国家谈判药品集中采购相关工作,并做好与医保支付政策的衔接。
点评:
在趟进深水区之后,医改开始更多触及各方利益,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地区出现医改进度缓慢甚至裹足不前的情况。而多头管理下的不同部门政策“打架”、部门间协调不畅,正是导致体制机制障碍难突破、改革措施难落实的主要原因,突破医改困局需要“三医联动”、凝聚合力,逐渐成为各方共识。
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关键还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形成统筹医疗、医保和医药改革的推动机制。对此,以综合医改试点省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加强领导、高位推动,敢于“动奶酪”“碰钉子”,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尤其福建省在改革中建立了“三医联动”的组织保障,探索出推进综合改革的内在逻辑、关键政策、实施路径,成为全国医改的一面旗帜。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西庄子村村医高鑫出诊。本报记者张 丹摄
新闻回放:
在国家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大格局中,健康扶贫是重要的一环。2016年,健康扶贫工作迎来政策春天,全方位、多领域、多部门、多层级打造健康扶贫大环境。
今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实施2016年健康扶贫工程。会上提出,“十三五”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各项规划及专业规划安排的政策、项目等都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研究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等都要将贫困地区和健康扶贫工作作为重点,予以倾斜支持。
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启动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采取一地一策、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的措施,精确到户、精准到人,让每个贫困人口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形成保障合力。同时,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从全国遴选能力较强的三级医院,进行“组团式”帮扶。
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召开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强调,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要因地因人施策、因病分类救治,加大健康扶贫投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健康扶贫强大合力。
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会议。会议明确,2016年~2018年,国家将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经民政部门核实核准的农村特困人员及低保对象中,罹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9种大病的患者进行集中救治。
1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再次对健康扶贫提出要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召开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推进会,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西藏和新疆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不仅快速提升了受援医院医疗水平,推动了西藏和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还加强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让各族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组团式”支援已经成为提高西藏和新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制度创新。
点评: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患大病和患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疾病负担较重,因病致贫是制约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主要障碍。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并且看得好病,最好少生病、不生病。如何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看得起病?一方面,需要坚持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控制医疗费用相结合的政策思路,进一步增强防大病、兜底线能力;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力争对贫困人口应治尽治。
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行业资源,精准发力、分类施策,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较为薄弱的前提下,从供给侧发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把支援医院的技术、制度和作风“带着泥土移栽”到受援医院,尤为重要。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农林路小学组织学生走进邯郸市中医院,开展以“体验中医文化、感受中医魅力”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新闻回放:
2016年1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五十九号主席令,正式公布该法,并将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深深地了解其分量:“《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老一代中医学家就奔走呼号,提议出台《中医药法》。经20多年多方努力,促使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条例》。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矛盾、问题的不断暴露,一部国家大法的出台再次成为行业最高呼声。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出台一部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的《中医药法》是中医药行业的夙愿。但争议也从未停止,比如,在涉及中药材、中药制剂生产、经营、管理的规定方面,中医药领域要求适当松绑的声音,引起了药监部门的反弹,也被不少法律界人士担心影响用药安全。最终,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反复论证,本着保护扶持与监管规范并重的原则,一部凝聚智慧、心血、汗水和期待的法律诞生了。
点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医药法》的出台,只是中医药法治化进程的关键一步,落地实行的前路走得如何,才更具实际价值。在感慨过诞生不易、欢呼过保障有大法之后,如果做好《中医药法》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严格执法,让法律落地生根,将是新一轮考验的开始。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审议期间围绕这部法律展开的争锋,很多并没有尘埃落定,而是留待配套跟进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再行解决。这意味着,中医药界仍需要继续关注中医药法治建设,并通过自身发展,增加显示度、说服力,在下一步工作中赢得话语权。我们更需要看到,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要保障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群众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法治建设仅是其中的一环。很多问题、困难,还需要在发展中一步步解决。《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新阶段的征程开了一个好头,走出康庄大道、光明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勇气和实干。
向器官捐献者致敬。孙承伟摄
新闻回放:
2016年3月10日在京召开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工作会议公布数据:2015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年器官捐献率从2010年的0.03上升到2.1,提高了70倍;年捐献数量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器官移植手术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暨国际器官移植协会(TTS)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在香港举行。在大会主席论坛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介绍,截至2016年6月30日,器官捐献比去年同期增加45%。
近年来,我国移植器官来源实现重大转型,停用了死囚器官。在对器官来源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情况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器官捐献量、移植量的稳中保增,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已摸索出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
2016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要求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并明确了各方职责,旨在确保捐献人体器官转运流程的通畅,将因器官转运环节对器官移植患者的质量安全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2016年年底,中国器官捐献登记工作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属的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在支付宝医疗服务平台上线了“器官捐赠登记”功能,支付宝实名用户可一键完成登记,过程不超过10秒。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工作与互联网服务结合,出现了超常规社会动员方式,推动中国器官捐献意愿的表达进入新阶段。
点评:
数字和政策或许是生硬的,但背后的故事却都生动无比。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都让人悲痛,但器官移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它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莫大帮助。近年来,器官捐赠、移植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公民捐献器官意愿的显著提升、社会观念的极大进步,是文明、开明、爱心的生长结出的美好果实。
需要注意到的是,器官资源匮乏、供需缺口巨大,仍是我国器官捐献事业面临的不争事实。有数据显示,在我国人体器官分配和共享系统中,有2.4万余名登记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而实际上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更为庞大,估计每年约有100万名以上。
这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更大助力。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捐献移植体系,从立法、经济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器官捐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器官获取和分配体系,全面封堵“利益交换”漏洞,从制度上确保器官捐献在阳光下运行。此外,还应完善补偿机制,从公益途径给予捐赠家庭切实的帮助和保障,激励更多人传递爱心。
新闻回放:
2016年1月1日,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这宣告我国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模式已经终结,中国的常规家庭规模将从“一家三口”转变为“一家四口”。
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与2015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个孩子占比超过40%。根据住院分娩统计和各省出生人口与孕情资料等综合研判,今年我国出生人口将超过1750万人,大致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出生人口规模。
生育政策的调整改变了国人的生育观,身边的两孩家庭越来越多,对很多原本不打算生育两孩的妈妈,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和影响。两孩的到来,还改变了很多家庭的教育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使家庭教育回归理性。
然而,生育两孩也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在我国,夫妇多为双职工,产假过后,妈妈们要重新投入职场,还不到学前教育年龄的3岁以下宝宝,是该交给双方老人看护,请月嫂、育婴师,还是送入托幼机构?全面两孩时代,在目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在综合考虑各种养育成本的选择中,谁来带孩子显得尤为棘手。
此外,许多怀揣二孩梦的家庭还遭遇了年龄尴尬。据统计,在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中,40岁以上的女性占50%,发生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以及孩子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增大。根据测算,2017年~2020年,每年高龄孕产妇预计达到300万人,是以往的1.3倍。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落实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强化危急重症临床救治,健全诊疗预案,完善急救用血等保障机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在区域层面和医疗机构内部均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2017年年底前,省级要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要建立至少1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点评:
添丁进口,绝不是加双筷子那么简单。“一家四口”的时代来了,这不仅意味着延续多年的4-2-1家庭结构将逐渐向4-2-2转变,整个社会特别是已经集聚了庞大人口的城市,无疑更需要推出一系列有温度的配套政策措施,把全面两孩这项深远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利好政策落实好。
从独生子女时代过渡到两孩时代,需要逐步完善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让符合条件并且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敢生、能生。当“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得到鼓励和提倡后,医疗提供、人口服务、教育改革都在面临着全新课题。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缓解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增加对家庭的外部支持。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一周年之际,还应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特别是对目标群体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时间、抚育成本等实施第三方监测,这样不仅有利于真实、客观掌握政策的现实效果,也将为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吉林省长春市永盛综合门诊部的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张 楠摄
新闻回放:
2016年9月3日至10日,“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再度起航。该活动从2013年启动,至今已经连续开展4年。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的义诊活动主题为“传承长征精神,义诊服务百姓”。
一周时间内,全国1800余家三级医院、5700余家二级医院、1.7万余家其他医疗机构的近80万人次医务人员深入城乡基层,累计义诊群众1960余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800余万份,减免医疗费用1.17亿元。
重走长征路、深入老区义诊,特别针对红军老战士进行慰问和免费体检,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今年大义诊的突出亮点。活动周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3部门组建了9支国家医疗队,赴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吴起等长征沿途地区20个县(市)开展义诊。在瑞金义诊现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称赞,这是“把医院送到群众中去”的好形式。
在走出医院大门,把关怀送到群众身边、直接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同时,全国医疗机构也在持续锤炼内功,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今年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二个年头。自2015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医疗系统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和改善服务,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2016年4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文,为今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列出具体的10项“任务清单”。方案明确,行动计划的工作范围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为城市大型三级医院。今年要重点做好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医疗质量、信息推送、结算服务、药事服务、急诊急救、优质护理、中医医疗、人文关怀10项工作。一年中,全国医疗机构精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点评:
不用舟车劳顿、排队挂号,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大专家的服务,持续开展的大义诊活动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也向社会传递出满满的行业正能量,让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多一份理解和敬意。承担繁重日常诊疗任务的大型公立医院抽调精兵强将奔赴城乡基层、深入革命老区,重点服务老少边穷群众,充分彰显了公立医疗机构对公益性的坚持与坚守,白衣天使全心护佑百姓安康的职业精神。
走出诊室来到群众身边,也让医务人员对患者就医中的渴求与艰辛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样特殊的心灵洗礼也为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提供了精神动力。大到医保结算衔接服务,小到预约挂号时间精确到小时,在患者看病就医中每个环节,各地医疗机构都在开动脑筋想办法,在点滴间用心、在细微处着眼,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持续开展的两项大型活动各有特色,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努力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满意度,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也是行业和社会共同的期待。
2016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主论坛会议现场。本报记者张 丹摄
新闻回放:
2016年,“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引擎。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科技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健康行业重新回归医疗本质,也开始从最初的一拥而上转入理性发展的轨道。
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打造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10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启动推进电视电话会,确定福建省、江苏省及福州、厦门、南京、常州为第一批试点省市。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全面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新兴业态发展,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10月22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在京举行,会议主题确定为“回归医疗本质、超越传统互联、融合所有力量”。10月24日,2016年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在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积极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并特设“互联网+智慧医疗”分论坛。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举办与医疗相关的主题活动。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提出,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已现端倪,并将为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点评:
2016年,一度激流勇进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开始归于冷静。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健康加速融合,“互联网+健康”从概念迈向实干,大数据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可以看到,信息化已经深入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此外,“互联网+”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临床诊疗更加精准。
不可否认,“互联网+健康”领域的信息孤岛依然存在,需要国家从更高层面积极推动信息流动和共享,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此外,确保医疗健康相关数据安全,事关每一位患者的切身利益,仍需制定明确严格的“游戏规则”。
本文作者:闫龑 韩璐 谭 嘉 崔 芳 张 磊 叶龙杰 刘志勇 王潇雨 甘贝贝 孙 梦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