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不参与教育,我们的孩子会更好吗?》
每天,在接送孩子上下学、带孩子参加兴趣班、陪孩子在公园玩耍……的人群里,有这样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长”,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各自孩子的情况,或独自搬个小凳儿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看着孩子开心地玩耍……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近七成老人部分或全部参与到育儿中来,可以说,隔代参与育儿的情况在我国普遍存在。
但同时,由隔代教养观念的不同而引发的家庭冲突也不断,这是我们在育儿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并尝试着去化解的。
正如微信后台一位朋友所说:
孩子由谁带,在当今社会中已经不是可以让父母选择的问题,而是父母肯定带不了,只能麻烦老人。
确实如此,“家有一老,赛有一宝。”别的不说,就是日常的接送孩子、为孩子准备吃喝、陪孩子玩耍、日常家务的料理等,哪一项事项不繁琐、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
其实,真正决定隔代教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是父母。父母只有把握好隔代教养的尺度,不是完全放权,不将“隔代帮忙”完全变成“隔代抚养”,相信结果会完全不一样,当然由此引发的隔代冲突也会少很多。
要警惕别将“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超市里,一个小孩子抱着一盒玩具死活不走,让父母给自己买,不给买就大哭,招来周围人侧目。大人拒绝孩子:“家里已经有好几辆汽车了,不能买。”并试着想要将孩子抱离现场。
但孩子怎么也不配合,不仅对父母拳打脚踢,还在地上打滚,并声称:“我不要你管,我要奶奶,你让我奶奶来给我买。奶奶说了我要什么她都给我的。”
孩子父母气急,爸爸更是一巴掌拍在孩子屁股上,“跟奶奶在一起怎么的,我不管;现在我说不买就不能买。”说着,在孩子的嚎啕大哭中一把扯下孩子手中玩具,将孩子拽走了。
孩子妈妈追了上去,远远地人们还能听见孩子伤心的哭声,以及父母不时的数落:“你看看你,都被你爷爷奶奶给惯坏了。”
真的是老人惯坏了孩子吗?
应该看到,老人所做的,更多是帮忙,帮助在快节奏环境中的父母更好地从繁琐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为我们节省一大笔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他们所做的工作大都是“隔代帮忙”。
但父母却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全部撒手推给了老人,老人不仅包办了育儿中的所有事项,甚至成为了孩子养育的决策者和掌控者。这才是问题所在。
我们看到,老人因为隔代感情,对待孩子的方式大都是“宠爱”“溺爱”“一味满足”,也就是上面父母所说的“惯”,而不是像父母那样爱与规则并行,如事先给孩子立好规矩;或与孩子做好约定:什么东西能买,什么东西不能买;或事后与孩子沟通讨论如何做更恰当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大多数隔代教养孩子的身上都存在无法延迟满足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通常孩子是想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满足;不满足就会使用“杀手锏“”——通过哭闹来让大人妥协……
这并不完全是老人的错,做父母的冒然将这个罪名扣到老人的身上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即使有老人帮忙,但父母仍旧是孩子教养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老人对孩子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顾与陪伴,而父母则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灵魂的塑造师、良好性格的培养者。
试想,如果老人不帮我们带孩子,他们会怎样?人生最美是夕阳。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起来,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去公园健身、打太极,到广场跳舞、背着相机到处采风、参加社区的老年班学习书法与国画,与老伙伴儿相约一起旅游……
他们放弃舒心的生活方式来帮助我们,我们需要看到老人的良苦用心。父母和老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如何做到真正地为孩子好,则需要年轻一辈与老人相互沟通、体谅,甚至是互相学习。
老人对孩子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顾与陪伴。
要看到,隔代教养最大的杀手是父母让权,让老人取代父母成为孩子教养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这样的后果通常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孩子被过分宠溺,甚至成为家中小皇帝;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话语权。调整年轻一辈与老人的权利关系,让老人成为我们的帮手,才是隔代教养的最恰当模式。
怎么做?
❶ 要记住,孩子是你的,老人只是来帮助父母的,父母能做的事最好不要让老人代替。
同时,老人带娃有什么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通过恰当而合理的方式提出,帮老人改正;当然,我们一定要对老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❷ 父母内心要对老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不要对老人抱高于老人能力的期待。
如,老人可以帮我们接送孩子,但不要要求老人帮我们看管孩子的作业;如,老人可以在一旁守着孩子玩,以防他发生意外,但不要强求老人一定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
同样的,是否满足孩子购买玩具的需求,同样是父母需要做的事:是否跟孩子订立规则、购买玩具的频次、购买什么样的玩具、哪些玩具适合孩子当下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什么样的玩具更安全,甚至由谁埋单等,都需要父母来权衡。
❸ 解决隔代教养的冲突,从孩子入手、比从老人入手更有效。
如上面所说,隔代教养备受人们诟病的一点就是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以及自制力差(不能延迟满足),通常年轻一辈父母的做法是指责老人的不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可能是驳了老人的面子,激化与老人的矛盾。其实,最恰当的做法是从孩子入手。
比如,下面这个小故事。
女儿特别喜欢吃糖,妈妈屡禁不止,小小年纪牙齿坏了好几颗。老人总是说,反正会换牙的,让她吃吧。这当然不行,别说对孩子身体不好,也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啊。为此妈妈没少与老人没少争论。
一天,妈妈回到家,女儿迎上来又是亲又是抱。妈妈发现女儿的小嘴甜甜的、黏黏的,就说,“怎么这么甜啊?”孩子心虚了,瞄了一眼奶奶,然后回妈妈说:“我没有吃糖。”
妈妈啥都明白了,很气愤,但忍住了。她蹲下身对孩子说:“妈妈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吃,等你想好了再来告诉妈妈。”
一会儿女儿磨蹭到妈妈身边,“妈妈,我刚刚吃了两块糖。”
妈妈抱着孩子说:“谢谢你诚实地告诉妈妈这件事,我要表扬你。”
小姑娘既高兴又忐忑,忍不住问:“妈妈,我没有遵守约定吃了糖,还说了谎,你为什么没有骂我,还表扬我呢?”
做妈妈的回答道:“妈妈表扬你,是因为你诚实。妈妈没有骂你,是因为妈妈相信你已经认识到吃糖是不对的。关于吃糖的问题,我们可以再讨论一下。”
然后母女俩还一起讨论了吃糖的坏处,以及忍不住要吃糖怎么办,并共同讨论制定了每周吃糖的定量等,并慎重地请来全家做见证,跟孩子签订了一个吃糖守则,并请爷爷奶奶当监督员。
当然,这之后,妈妈还买了几本关于保护牙齿以及身体的秘密方面的绘本,与孩子一起读。
得到了尊重、获得了吃糖的主权后,孩子似乎并没有大吃特吃,而是挺有节制的。
后来一天,她甚至跟爷爷讲解如何更好地保护牙齿的知识。
至此,关于孩子长期偷吃糖果屡禁不止的问题,算是圆满解决。
在当下的国情下,孩子的教养,的确不仅仅是妈妈自己的事。如果可以,依赖老人的力量是种幸运。那么如何更好地争取破解隔代教养的冲突,是每位年轻父母都需要思考的。须知,争取到老人的助力,打好家庭和谐的组合拳,对孩子成长会更加有利。
更多育儿问题,请看以下视频:
《高标准严要求,你是在爱他还是在害她》
《孩子打不怕,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