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医联体建设被视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一时间,医联体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各地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有400多家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其中,大多是由政府部门牵线形成,采取技术帮扶和业务合作的松散型联合模式,因利益分配补偿机制以及相关制度没有配套,医联体成员医疗资源统筹共享的积极性很低。
如何才能既符合国家分级诊疗的大政方针,又能激发三甲医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分级诊疗下的就医秩序,让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改善?2月8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召开“推动医改落地分级诊疗我先行暨经验分享及三师签约仪式启动会”,分享了该院在利用医联体助推分级诊疗上的经验。
建“一体化”医联体
分级诊疗作为国家大力推进的一项政策,落实到大医院,需要足够的动力支撑。
在北大首钢医院副院长王海英看来,这种动力在于大医院对疑难杂症的需求。“分级诊疗建设,要让病人下沉到基层医院,也要让一些疑难杂症患者能顺利地进入到大医院。这样,既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将患者引导至基层社区,又优化了医院的病人结构。”
大医院应是疑难重症的救治中心、科学研究及学术中心,是医护人才的培训中心,如今却承担了大量的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工作,导致医务人员疲于奔命,患者的体验也不尽人意。
不过,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渐推进,未来,大医院门诊量会降低,收入会减少。这种情况下,医院该如何应对?
北大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认为,医联体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他介绍,北大首钢医院下辖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另有15家基层机构与医院进行着松散医联体式合作。
这与当前多数医院采取的医生定期或不定期去合作社区医院坐诊和查房的松散型医联体不同。顾晋介绍,北大首钢医院2014年开始打造医联体,医院下辖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属于北大首钢医院,可谓是一家人。
“这样,医联体内的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之间都可以进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不存在其他医联体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用顾晋的话说,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这种一体化医联体模式下,既能将北大首钢医院的专家资源前移至社区机构,又能通过社区医疗机构对病人进行筛查,将疑难杂症引进医院,实现医院服务能力的延伸和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改善。
“三三三一”工程收效明显
基层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组建医联体似乎是一条不错的救市之路。
北大首钢医院通过“三三三一”工程,即专科医师—专家—管理人员“三个资源下沉”、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护师“三师共筑健康”、绩效管理—人才培养—充实设备改造环境“三个关键举措”、架设涵盖三级医院—社区—家庭信息“一体化桥梁”等工作,实现社区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效率“三个承载能力提升”。
具体措施为,在“三个资源下沉”上,北大首钢医院利用医联体内社区医疗机构隶属于自身的优势,通过绩效考核等措施,将院内专家前移至社区内,主治医师以下人员每周到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三天,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每周工作1.5天,科室范围涵盖中医专业、康复专业、内分泌专业、神经内科等专业。
在“三师共筑健康”上,则由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护师签约患者。其中,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培训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全科医师负责落实专科治疗方案,及时掌握、处理病情与专科医生互通等;健康管理护师则负责协助全科医生联系病友,日常随访、筛查,个体化健康教育等。
在“三个关键举措”上,则通过绩效管理、人才管理、充实设备改造环境。
其中,作为医疗管理和临床业务支撑的战略工具,信息化被顾晋反复提及。“现在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信息的链接。”在他看来,要将医联体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很好地管理起来,利用起来,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到目前为止,北大首钢医院医联体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实现了以健康档案为起点,社区和医院之间远程网络互通,协同办公系统全面上线。此外,医院APP对外患者服务也已完成,实现检查、检验查询,预约挂号,健康宣教等功能。
在顾晋看来,分级就诊模式创新 "专科下沉 三师签约”,社区百姓能真正得到实惠。“社区坐诊的专家全是首钢医院派过去的,能给百姓解决很大的问题。”据介绍,自医院2014年组建医联体以来,下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门诊量由原来的50万人次上升为当前的69万人次,增长40%。
分级诊疗还需迈过付费这道坎
提到分级诊疗,大家总感觉这是政府行为或大医院在作秀,但实际上分级诊疗要让各级医院组建大家庭。用顾晋的话说,就是“分级诊疗不是大医院要与基层医院争夺资源,而是要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不同层级的医疗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不过,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难处。抛开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外,顾晋强调,分级诊疗的建设需要通过付费来引导病人的去往。“目前,基层机构和大医院之间的付费差距只有10%左右,并不明显,难以起到有效引导患者的效果。”
分级诊疗对大医院来说就像温水煮青蛙,这些“百年老店”将要受到冲击。未来,大医院门诊量会降低,收入会减少。顾晋认为,在大医院门诊渐少的情况下,政府还需加大对医疗的财政投入。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