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相信许多业内人士都能感受到,最近几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国家对于仿制药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对于创新药物的审批不断加速,政策更新出台的速度是历年来所罕见的。
CFDA南方所的副所长、《医药经济报》的总编陶剑虹老师用“新环境”一词来描述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一阶段。那么“新环境”究竟“新”在哪里?在“新环境”中创新药企业和仿制药企业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本次生物谷有幸采访到了陶剑虹所长,陶所长在采访中与大家分享了当前政策下国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就新药研发和仿制药企业的发展方向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生物谷:在5月19日生物谷主办的"2016创新药物发展与合作论坛"上,您将为大家带来题为"新环境下中国新药研发的动力"的主题演讲。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您所说的"新环境"具体是怎样的一种环境?
陶剑虹:首先,"十三五"开局,医药经济正经历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医药经济增速放慢;存在诸如:多(企业多),小(规模小),散(集中度),乱(市场秩序),低(研发水平)的现状。目前中国医药产业过剩,走向欧美市场必须通过国际最高水平的药品许可,这需要中国药企提升药品质量,加强认证。
其次,政策法规高频出台,国务院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等等,需要梳理和研究政策对产业的短期影响(例如企业的不适应)和长期影响(行业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率,更加注重质量和疗效)。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密集发布的政策带来了全新的环境。特别是随着鼓励创新药等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这也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国内药物审评正在经历新环境的蜕变。2016年2月26日,CFDA公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确定优先审评审批的范围、程序和工作要求。明确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7类药物,以及防治艾滋病、肺结核等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采取优先审评措施。新药特殊审评通道将为新药研发加速,这也是新药研发的引导趋向。
最后是对即将出台新修订法规的期待,例如《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生物谷:201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重磅的政策,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和仿制药相关的,如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等,您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国家对于医药行业发展怎样的态度和期望?
陶剑虹:2015 年中国药监进入新时代,一致性评价全面启动,采用"欧美派"BE 作为金标准,并针对所有已上市存量仿制药,行业格局将迎来巨变。自2016年3月以来,CFDA密集发布关于一致性评价的公告。一致性评价的执行细则越来越明朗。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一政策早在2012年就已写入《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现在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时刻。
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的支出、提高药品的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早期批准的仿制药医药学研究基础的相对薄弱,部分仿制药质量与被仿制药的差距较大,尚不能达到被仿制药临床疗效,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对维护公众健康的意义重大。
此前关于一致性评价的政策,主要是指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4月1日总局下发的征求意见稿将一致性评价的评价对象范围明确,评价对象范围不仅仅是国产仿制药,还包括进口仿制药和原研药品地产化品种。这意味着进口仿制药和原研药品地产化品种都要参与一致性评价,这将推动原研药品地产化品种分享原研药的数据,已在欧、美、日上市的进口仿制药分享其国外临床研究数据,以上数据的获得将大力促进我国药品一致性评价的发展。
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新版基药目录里面的化药仿制口服固体制剂应该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总计300个品种,涉及17897个批准文号,涉及药品生产企业1883家。几乎大部分仿制药都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否则会被注销文号。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一些企业将会放弃部分品种,大量文号在2018年底将集中消失,因此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带来新一轮行业大洗牌,新一轮兼并重组。
面对一致性评价的生死大限,仿制药生产企业不得不提高研发和生产标准,实现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在真正意义上的一致,这将提高我国仿制药整体质量与疗效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国产仿制药的出口。部分仿制药企业将研发重心转向创新药,技术、工艺、疗效等方面的再研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将整体推动医药工业创新水平。仿制药与原研药不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料的选择不恰当或质量不达要求。提高辅料标准是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重要一环,一致性评价也将加快药用辅料加快转型升级。
生物谷:近年来,国内好几家新药研发公司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新药品种进入临床也好、获得天价投资也好,吸引了业内诸多关注。您认为一家新药研发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陶剑虹:中国制药企业在整体实力提升的同时,研发强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自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已有52个专项品种获得新药证书,超过3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至今,中国共批准了20多个1类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原创新药有18种。18个品种中有15个已取得生产批件具备上市资格。2015年国内共有89个1类药获得临床批件,远高于去年的51个,创新药这座小火山已然爆发。
目前有一批国内企业对创新药进行了布局,如恒瑞、石药、豪森、正大天晴、贝达、康弘、海思科、恩华等。很多海归也纷纷回国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如贝达、微芯、亚盛等,国内创新药的研发热情持续升温。国内创新药虽然具有稀缺性,且研发成本比国外低,但市场成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从资金实力、研发周期还是高层次人才的角度看,创新药在国内也是只有少数玩家可以长期坚持下去,企业需要在长远布局与短中期业绩之间获得平衡。
首先,市场需求是企业研发的根本动力。药企要善于挖掘尚未得到满足的用药需求点,及时追踪潜力药物的开发进展。如抑郁、精神分裂、孤儿药、帕金森症等尚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关注抗体偶联药物、生物标志物等前沿领域。
第二,选择合适的研发模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药企仍属于闭门造"药"的状态,本土企业之间在研发领域的合作屈指可数。以战略合作的模式分享项目中的风险与收益,使药物以更少的金钱更快上市,在国外已经屡见不鲜,比如阿斯利康和昆泰、安斯泰来和INCResearch、赛诺菲和科文斯等。未来,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频繁,尤其对于在研发领域有强烈愿望的企业,合作甚至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第三,资本的重要性。靶向及免疫抗肿瘤药物的新药研发公司百济神州2016年2月以24美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为2016年第一家赴美IPO的中国公司;而就在1月底,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天演药业宣布完成近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继续专注于开发新一代治疗性和诊断用抗体技术,一边是通过不断注入的资本以支持新药研发的各项工作,另一边则通过IPO机制获得更多资金,同时使得风险投资可以合理退出。对于新药研发型企业而言,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企业逐渐融入全球市场竞争的趋势下,不少投资人更看好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
影响新药研发公司成功的因素众多,政策、市场、模式、资金等,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对一些创新药物、临床亟需药物设置特殊审评审批通道、审评资源向创新药物倾斜。我们见证了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西达本胺片、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等我国自主研发重要治疗领域新药的获批,它们为中国新药研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尽管这离First-in-class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坚实的一步已经迈出,中国药企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也请期待着中国真正的原创药的诞生!
生物谷:前段时间有外媒对中国的药品市场进行了报道,一些在美国无法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药物,在中国却变成了畅销品种,(报道链接)您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对于我国的医药市场是好是坏?
陶剑虹:2013年,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的一线肝癌药物布立尼布(brivanib)由于表现未能优于同类药品而停止了全球试验。该公司转而在2015年将布立尼布授权给了中国初创企业再鼎医药。这一事件引发了有关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低端药品倾销地的疑问。
有关媒体所暗指的布立尼布是过时药、劣质药的提法其实并不严谨。在2012年第47届国际肝病会议上,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布立尼布在试验中并没有显着增加总体存活率,但是该药确实延缓了肿瘤进展,因此在临床试验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测量指标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有关布立尼布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数据和事实才是解读一切的基础,首先检索2013年~2016年一季度国内批准上市的进口品种,研究可以发现,基本都是国外已批准上市的药物,国内对进口药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从目前比对的数据看,不存在媒体所说的未能进入其他国家的外国药品进入中国并畅销。其次BMS公司与再鼎医药就布立尼布展开合作,属于企业的市场行为。该药物由BMS公司在2009年首次向CDE提出临床试验申请,目前尚未获得批准。因此媒体言论显然是有不实的地方。
一种药品在中国获得监管批准无需证明其优于现有药品,而这一点在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有90%的新药都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因此被放弃。中国的药品审批制度正在逐步完善,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其中将新药的定义明确规定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这些改变也反映了我国在新药审评制度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制。随着新药定义的改变,以及中国审批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内外的企业也将会考虑是否将药物在中国率先上市,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有机会用到更多的高疗效、高安全新创新药物。
陶剑虹 《医药经济报》总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陶剑虹女士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 陶剑虹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她持有主任药师正高级职称和中国执业药师资格。现兼任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处方药》主编,《中国药学年鉴》和《中国药物评价》杂志编委。 陶剑虹在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工作30年,是南方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南方所医药信息中心,现已独立成为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陶剑虹主持创办了国内首家医药经济信息网站(米内网www.menet.com.cn),牵头设计了63个医药经济数据库和会员制的网站运营模式,并组建了“中国药品零售研究系统”,组织开拓了该系统覆盖全国27大城市5000多家样本点的数据资源。陶剑虹为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的大会主席,带领团队成功连续举办27届年会。并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中国制药工业百强评选,该榜单因其高度的公信力受到医药界的普遍推崇。陶剑虹主管的《医药经济报》,以深度策划和专业视角获得极高的阅读率和影响力。
相关会议推荐:
2016创新药物发展与合作论坛
召开时间:2016.5.19-2016.5.20
会议地点:中国 杭州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