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用三段文字,永远改变了人类对白血病的认识

来源: 医药研发社交平台/DrugSNS


▎药明康德/报道


2016年的圣诞节,一名88岁老人的人生迎来了终点。也许是命中注定,他在费城近郊出生,也在费城近郊辞世。那座离他只有几十英里的城,也因为他,永远与白血病联系到了一起。


这名老人叫做彼得·诺维尔(Peter Nowell),“费城染色体(Philadephia chromosome)”的发现者之一。


癌症与遗传学

100多年前,人类对癌症的了解与今日有着天壤之别,对染色体也还知之甚少。当时,主流科学界都把癌症与病毒、环境等外因挂钩在一起,从未想到染色体居然也能和癌症发生关联。


主流科学界外,一些生理学家们注意到了染色体与肿瘤间的潜在联系。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有丝分裂中的异常会让海胆出现异样生长,这和肿瘤发作的样子很像。基于这些观察,一名大胆的科学家西奥多·勃法瑞(Theodore Boveri)提出了几个假设: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往往不稳定;肿瘤可能是从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由于染色体异常,肿瘤细胞对外界的生长调控失去了反应;导致肿瘤的遗传变化可能发生在比染色体更小的尺度上,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


西奥多·勃法瑞是最早将癌症与遗传物质联系起来的科学家之一(图片来源:Genetics and Genomics Timeline)


尽管西奥多对肿瘤缺乏系统认识,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假说竟显得如此富有前瞻性。然而西奥多的思维太超前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适合让他去验证自己的假说——限于分析能力的局限,直到1921年,科学家们还相信人类有48条染色体。在这个大环境下,想做出突破性的发现简直是奢望。


几十年后,随着细胞遗传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对于染色体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发现唐氏综合症的患者有3条21号染色体,特纳氏综合症的患者则缺少X染色体。换而言之,科学家们有了大量的病例,证明染色体的异常会导致疾病。然而在肿瘤领域,这一点仍然不是共识。当时,肿瘤学家们大多只是粗略检查了一下白血病细胞,也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染色体改变。1960年,一名知名肿瘤学家在大量分析后断言,绝大部分人类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是正常的。


但就在同一年,彼得在《科学》杂志上发文,彻底颠覆了肿瘤研究领域几十年来的观点。


▲短短三段文字,永远改变了人类对白血病的认识(图片来源:CMLeukemia)


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1956年,在两年海军服役后,彼得回到了费城,担任费城大学病理系的教授。由于个人对造血组织肿瘤的兴趣,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白血病与淋巴瘤上。


与当时的许多研究人员不一样,彼得决定全方位对白血病细胞进行观察。这意味着他不但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还需要研究它们的染色体。为了让观察更为清晰,彼得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染色法——他让细胞在载玻片上生长到一定阶段,然后将它们泡在水中,让细胞涨裂。随后,他让姬姆萨染液(Giemsa Staining)渗入细胞,使染色体从细胞中显现出来。


“当时我对染色体一窍不通,”彼得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回答为何要观察染色体:“我只是觉得不该把它们弃之一旁。”


你可以说彼得是无心插柳,也可以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彼得的这项决定很快为他带来了收获。没过多久,彼得与他的研究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的第22号染色体明显要比正常人的短。


▲彼得与他的研究生一道发现了费城染色体(图片来源:CMLeukemia)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也许就是慢性粒性白血病发作的原因。而出现这一突变的细胞,很有可能是就是癌症之源。后续的研究支持了他们的观点——研究人员分析了7名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每一名都带有这一短小的22号染色体。1960到1961年,彼得和他的同事们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宣布他们的发现。


“每一个典型的病例,每一个细胞都带有这个变异,”彼得说道:“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两点。首先,这个遗传变异对这一类型的癌症发作至关重要;其次,这些肿瘤确实是从发生变异的单个细胞生长而来。”


世人为之震惊。那短小的22号染色体,也被命名为“费城染色体”,以表彰费城大学做出的这一重要贡献。


从染色体异常到白血病新药

找到费城染色体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弄懂它是怎么产生的,它如何导致癌症,以及我们能如何治疗它。


1973年,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Janet Rowley)教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通过更为细致的分析,她发现,费城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易位所导致——人类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上的一部分发生了交换,让费城染色体短上那么一截。


▲9号与22号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与此同时,她敏锐地指出,这个特殊的易位,背后一定有着特殊的致癌机理。


10年后,另一个研究团队揭开了这一谜题。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由于染色体易位,产生了一条BCR-Abl融合基因。当科学家将这条基因导入小鼠体内后,小鼠立刻出现了致命的慢性粒性白血病症状。这证实了它的病因。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BCR-Abl编码的蛋白是一种融合的酪氨酸激酶。与常规的酪氨酸激酶不同,BCR-Abl蛋白不受其它分子控制,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会导致不受控的细胞分裂。

融合基因BCR-Abl是病发的诱因(图片来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尽管知道了生物学机制,要找到潜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又花去了10年的时间。最终,人们找到了一种代号为CGP57148的分子,它有望能结合BCR-Abl蛋白。在体外实验中,科学家们将慢性粒性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放入了培养皿中,再加入CGP57148进行处理,而药物的效果立竿见影——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立刻死亡,剩下的都是正常血细胞。


在人体试验中,它同样取得了奇迹般的疗效——患者的血细胞状况恢复良好,主要的副作用仅仅是头晕、腹泻或皮疹。2001年,它获得了FDA的批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如今,CGP57148有着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Gleevec(imatinib)。


这距离彼得最初的发现,已过去了40年。


后记

“我们曾对癌症的本质一无所知。人们都不愿相信染色体异常会导致癌症。他们宁可相信癌症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因为这样,癌症就会变得更容易治疗。”彼得曾这样说道。而他用一生告诉我们,只有直面自然,才有可能解决重大的科学难题,带来造福人类的新药。


彼得在1998年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图片来源:拉斯克基金会)


1998年,彼得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共享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但在荣誉面前,彼得更看重他为患者们带来的改变。2001年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在确诊后能活过5年以上。如今,Gleevec已能很好地控制病情。甚至不乏有预后良好的患者颐养天年。


彼得说:“我的职业生涯让我感到欣喜和满足,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让找到让他们充满乐趣的职业。”


参考资料:

[1] Discovery of the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a personal perspective

[2] Peter Nowell, who has died at 88, revolutionized cancer research — by accident

[3] Peter Nowell – PennCurrent

[4] 众病之王-癌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