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草本系列 中药的“味”,代表的是中药的药性。中药的“味”主要有五种:辛、甘、酸、苦、咸。除了“五味”外,常见的还有淡味和涩味。为了与五行学说相配属,古人认为淡为甘之余,涩为酸之变,淡和涩分别归属甘味和酸味。因此,历来习称还是“五味”。“五味”与“四气”一起构成中药最基本的药性。 “五味”概括了中药多方面的基本作用。不同的“味”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传说“神农尝百草”。“五味”开始是经口尝而被认识的,代表的是“百草”的真实滋味;之后,历代医家又根据“百草”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药理作用比照“五味”而冠以不同的“味”。因此,本草著作中注明的每种中药的“味”,主要提示的是该中药的基本作用。其中,有的中药“味”如“甘味”,与人体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是同一的,早期采用的中药多属此类;有的中药“味”如“甘味”,与人体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是不同一的。对中药的这两种“味”(“药味”和“滋味”),中医主要是根据“药味”来入药的。 按照阴阳来划分,“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的药“味”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同;药“味”相同,其药理作用也相同或有相近之处。
酸味主要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与甘味合可生津►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辛甘酸苦咸“五味”的药理作用确实与其所含药理成分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甘味药多含补养成分,苦味药多含生物碱和苷类,酸味药多含鞣质和有机酸,咸味药多含碘和无机盐。 每一种中药都具有药性和药味。只有全面认识和掌握每一种中药的药性和药味,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殊性,才能准确地了解和使用中药,达到养生和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