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在早期进行正确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得以治愈。
发病因不详,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 分娩时被损伤,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伤致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
(2) 宫内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度的压力,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为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
(3) 因产伤引起,致肌肉退行性变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颈。
(4) 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婴儿出生后1月后 ,被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梭形肿块,较硬不活动,至5个月后逐渐消退,胸锁乳突肌纤维性萎缩变短呈条索状。牵扯拉枕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面部健侧饱满,患侧变小眼睛不在一个正确水平线,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先天性肌斜颈的诊断无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斜颈鉴别。如: 骨性斜颈、颈部炎症、眼肌异常。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对比二侧胸锁乳突肌厚薄,质地,有助于鉴别是否肌性斜颈。(我院已开展小儿斜颈超声鉴别检查)
本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婴儿期采用保守治疗,适用于出生后和不满半周岁的婴儿,应积极采用保守治疗,以促进血肿早期吸收,防止肌纤维挛缩。1岁后,若非手术治疗无效则采用手术治疗。一般认为3岁以上,面部畸形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1)当与骨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眼源性等斜颈相鉴别。
(2)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一般在出生3个月以内开始治疗为好。当肿块消失后,应继续保守治疗,直至颈部活动正常为止。
(3)1岁后无效,可考虑手术矫正。
(4)斜颈患儿,还应注意检查是否伴有其他先天畸形特别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5)小儿不宜过早直抱,防止发生姿势性斜颈。
预防
婴儿时要左右手轮换抱及喂奶,变换睡觉的方向,避免形成习惯性斜颈。
(感谢功能科陶旭晶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