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们就“代孕是否应该被合法化或适度放开”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8日,国家卫计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代孕涉及法律、伦理和社会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将继续严厉打击代孕这种违法违规行为。
此次激烈讨论大致开始于人民日报于2月3日刊出的一篇文章:《生不出二孩真烦恼(聚焦·二孩政策一年追踪③)》。
截图自人民网
在此报道中,有被采访专家建议适度、适当放开代孕。↓↓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夫妻双方处在精子、卵子尚可用的情况下,却已没有生殖能力了。代孕能解决失独家庭的生育问题……
北医三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丽娜:
如今肿瘤发病率这么高,有的病人可能在30岁甚至更早把子宫切了,这么年轻就永远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确实令人惋惜。建议适当放开代孕准入,但要防止商业代孕。
资料图 图文无关
支持放开代孕的人们理由大致如下:
1. 二孩政策释放了很多家庭的生育需求;
2. 不孕不育的家庭近些年呈不断上升趋势,他们有着强烈的孕育下一代的渴求。
3.“代孕”是对不孕夫妇生育权的尊重。
在这篇报道发表之后,出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不少人认为:
放开代孕会引发难以控制的问题
《法制日报》文章:
“规范代孕”也好,“放开代孕”也罢,均与我国现行法律相悖。所谓代孕,通俗地讲,就是“借腹生子”……被一些人钻了法律空子,从而变成了一种牟利手段,也有一些女性受利益驱使,选择做“代孕妈妈”。
《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即便在法治先进的西方国家,开放代孕实质上也是“棘手”乃至“无解”的……人伦、社会与犯罪风险,将远远超过 “代孕”给少数需要这种服务的家庭所带来的那点“幸福感”……
微博大V耳科赵医生:
母子之间的亲情是人类最为纯洁、最为高尚的感情。胎儿从细胞开始,在母体了接受母亲的营养,经过十月的精心呵护,经过痛苦的分娩,当母亲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哺育自己孩子,那种感情用任何语言来描述都是苍白的。
虽然代孕的受精卵不是这个母亲自身的,但那十个月的血肉相连是能用DNA的说法来轻易解脱的吗?
2017年春节前夕,湖北某护士在护理新生儿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陈文摄
放开代孕的人们
1. 代孕生出的孩子和代孕母亲之间毕竟有血肉联系,这可能引发伦理道德问题。
2. 从法律上讲,孩子的抚养权等问题将引发争议,而且在代孕交易过程中,孩子算商品吗?
3. 部分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代孕使部分女性成为“婴儿生产者”,这显然是对女性人格和尊严的侮辱。
相关规定这样说
早在2001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
这个对广大医务人员具有完全约束效力的规定,事实上禁止了我国代孕工作的展开。
资料图 图文无关
目前,禁止代孕的国家不在少数,特别是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
但允许代孕的国家也为数不少,如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都允许代孕。当然,与之对应的是,这些国家对代孕有非常明确规定。
俄罗斯:
允许大量的代孕中介公司存在,但《俄联邦公民健康保护基本法》和《俄联邦家庭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代孕需要女方拥有确认自身无法生育的医疗证明,而代孕婴儿的父母如果希望将新生儿注册为自己孩子时,需要得到代孕者的许可。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首位试管婴儿的诞生国。代孕人工生殖也是合法的医疗手段。
据法律规定,虽然代孕是合法的,也为不孕症患者争取到了拥有孩子的权利,但是却禁止商业性代孕。而对父母的定义,代孕者才是孩子的母亲,而委托夫妻只有根据收养法来收养自己的子女,才能获得父母亲身份。
综上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代孕事宜所涉及到的问题和争议颇多。作为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我们应当严格遵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政府部门的要求行事。
中国地下代孕市场较为繁荣
香港《南华早报》曾在2016年揭露上海地下代孕产业黑链:68万全包,在民宅做手术。
上海某次查处代孕点时没收的设备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而近日,有南京记者在调查某代孕机构时发现,机构已服务市场10多年,共为全国各地5000多个家庭代孕出宝宝。
根据该机构报价,除了38万元代孕费用,孕检、分娩等相关医疗费用需另外支付,且机构并不能保证一次成功率。若需要“包成功”,代孕的家庭不仅需提供多个胚胎,且须向机构支付约60万元费用,机构保证在两年时间内提供一个健康婴儿。
东南大学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孙慕义教授表示:
有了试管婴儿技术后,这样的地下市场就一直存在,且各地都有。
对于这类问题,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近些年,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结合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暗访举报,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也查出了一些涉嫌从事代孕的违法违规案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厉打击代孕这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群众获得安全、规范、有效的辅助生殖技术。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京报、参考消息及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