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I不被常人所知的重症医学科

来源: 汝州市人民医院/ruzhousiyuan


   有人说重症医学科对症处理的能力真强,在你们科轮转过以后,再碰见重病人就不害怕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重症医学科真的是在对症处理吗? 重症医学科独特的内容是什么?  



随着各个专业科室的发展壮大,指南中涉及的知识及操作,在各个专科都能实现;各种先进设备,各个专科都可以配备,这样专科不就能解决重症医学科的问题了吗?比如:呼吸科配台呼吸机就可以呼吸支持、肾脏科配台血液净化机就可以肾脏替代、心内科配台监护、起搏、IABP就可以解决心衰、心律失常了吗……也就是说,器官功能支持,生命支持,都可以在各个专科进行。那么,重症医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重症医学科有什么独特的内容是不可被取代的吗?



事实上,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病变轻微时,可以自己调整代偿。但危重病人是复杂的,各种致病因素强烈的作用,打破了人体的平衡状态,无法自我调整,导致机体出现全身性的损伤。在危重状态下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系统或脏器。例如,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ARDS,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可引起远隔器官组织心、肝、肾、肺等细胞次级损伤。肝衰竭患者出现脑病、中枢神经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等。这说明一个脏器衰竭的同时,全身各个器官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打击,进一步发展就是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这些临床现象表明:病人在危重状态下出现了急性的、全身性的,系统性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这种改变是各个专科的危重症患者都存在的共性,而且超出各专科的领域,任何一个普通的科室都无法全面把握。只有重症医学科可以:利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全面监测病人的病理生理学状态/过程;利用强大的救治技术全面调整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状态/过程。所以,重症医学科的独特之处应该是针对病人的病理生理学的状态进行监测和调整。延缓或阻断这种进程,使其由不平衡、不稳定状态,转化为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在重症医学科,几乎每一个处理都是找平衡的过程,这个平衡点就是在此时此刻最适合患者、对患者最有利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在重症医学科的治疗中,最难的就是这个平衡点怎么找。怎么就知道该平衡点最合适。应该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一方面参考循证医学的证据,一方面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例如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PEEP到底多少合适,要看氧代谢指标,要看呼吸动力学指标,还要看血流动力学变化,才能判定。容量是每个危重症患者每天都要遇到的问题,究竟给多少液体量合适?目前有漂浮导管、PICCO等监测指标等,提供了很多的参数,这些指标如何应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有时感觉就是艺术了。比如:一位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液体究竟该怎样补充?过多会造成肺水肿加重,过少休克又难以纠正。此时就需要目标性滴定式治疗了:即根据预定的目标,根据患者的指标变化及反应,进行滴定式调整。这是真正的个体化治疗。边治疗边调整,同时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必要时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按照对患者病理生理学状态的分析,紧抓主线进行治疗。同时对各个脏器功能进行全面维护,使患者平稳过渡。重症医学科治疗的目的是:维护患者的自身修复和代偿能力,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为控制原发病创造条件、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