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二甲双胍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二甲双胍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数据来源:《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关于二甲双胍这个降糖“一哥”的临床应用,以下几个问题常常被问及,今天我们就从各个指南或共识谈谈二甲双胍的相关问题。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中提到了糖尿病前期人群有IGT、IFG和IGT+IFG三类,其中将IFG的诊断标准定义为空腹血糖5.6~6.9毫摩尔/升。因为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而糖尿病前期可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糖尿病前期则标志将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因此,应该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有效的管理,预防其疾病进展。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指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达6个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或高血糖发展,且年轻、经济条件好、有高的健康需求及医疗条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该共识的的牵头负责人童南伟教授指出: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分为三类,即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噻唑烷二酮类。对于仅有空腹血糖受损的人群来说,首选二甲双胍,如果对二甲双胍不耐受,可以选择阿卡波糖或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于糖耐量受损即餐后血糖高的人,首选阿卡波糖,如果对阿卡波糖不耐受,可以选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同时存在的人,选择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如果6个月单药治疗不达标,可联合使用。对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都不耐受的人,可以选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对此是这样说的: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其中提到了DPP研究(一项糖尿病预防计划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毫克,bid)治疗,3年内2型糖尿病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不应仅仅关注药物干预的手段,我们更多的是要告诉这部分高危人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加强运动,对于那些生活方式干预控糖效果不佳者,可以考虑给予药物干预。2012年IDF的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也推荐:预防糖尿病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对于IFG、年龄<60岁的肥胖人群,可给予二甲双胍干预。
一些患者认为二甲双胍“伤肾伤肝”,因此对其望而却步,临床医生对此应给予充分解释。二甲双胍无肝、肾毒性,应用人群非常广泛,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患儿,因为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在体内不降解,而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因此为了防止因肾功能异常,导致二甲双胍蓄积引发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对于特殊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应用于老年人群,在使用上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但是对于65岁以上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老年患者的eGFR45~59ml(min•1.73m3)者,应该减少剂量,如果eGFR<45ml(min•1.73m3)则不能使用二甲双胍。80岁以上的患者[eGFR<45ml(min•1.73m3)除外],在掌握好适应证,从小剂量起始,在合理监测条件下,应用二甲双胍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甲双胍无肝脏毒性,但肝功能严重受损会明显限制乳酸的清除能力,建议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而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来源:医脉通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