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首创川内“县招乡用” 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荒”

来源: 屏山卫生/pingshanweiji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8日讯屏山县在川内首创“县招乡用 身份留人”,以此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荒”。同时,还通过组建“医联体”,实行村医生“双向签约”等方式来培养基层医生和激励基层医生自身的提高。3年过去了,实施的效果如何?4月11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实地探访。
  今年快43岁的姚明芳是宜宾市屏山县太平乡卫生院的副院长,她是屏山县“县招乡用”政策的受益者。她参加了2013年9月份县上的公招,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现在,她的编制在县上,工作在乡上,干得好的话,还有机会到县级医疗机构工作。“县招乡用”打通了乡镇医生的上升通道,带给了他们希望。

2016年4月13日,屏山县第一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在县中医医院举行(摄影 张忠银)


  乡镇卫生院空编率高达45% “县招乡用”破解基层“人才荒”

  据了解,屏山县是全省贫困山区县的一个缩影,全县有15个乡镇(其中彝族乡2个)16个社区259村,人口31万,贫困人口6万余人,因病致贫返贫达33%,广大群众“无人看、看病难、看病贵、看病差”等问题特别突出。2013年前,全县仅有卫技人员535人,乡镇卫生院空编率高达45%。
  2013年,屏山县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民族医院确定为医联体牵头医院,与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组建成4个医联体,以“医联体”实体运行统筹全县有限的卫生资源。其中,屏山县在川内首创“县招乡用 身份留人”机制以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荒”。
  屏山县卫计局纪委书记黄晓轶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县招乡用 身份留人”的主要做法就是推行“编制在县,岗位在乡镇”,编制与岗位分离的管理模式。将“医联体”内所有医疗单位空缺编制收归牵头医院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进人以牵头医院名义公开招聘,新招聘人员达到3-5年服务年限后,取得相应执业资质的优秀人员,可直接调配到县上工作。“三年来,四个医联体新增在编人员226人。”
  在“县招乡用”政策实施过程中,屏山县还通过增加招考频率和放宽招考条件来增加医疗人才。据黄晓轶介绍,2013年屏山县组织了2次、2014年先后组织了7次、2015年组织了4次公招。其中2013年招考的67名卫技人员,是过去十年招聘人数的总和。
  而招考条件则从学历和年龄等方面来放宽条件。姚明芳就是这一新政策的受益者,要不是这项政策,她现在还是乡镇卫生院的临聘人员。据她介绍,她2010年就考取了助理医师资格证,从那时起,她便一直在关注公招,但由于她的年龄超过了报考年龄,她心里也就断了念想。
  2013年,屏山县实施了新的政策,41岁的姚明芳通过了公招考试,有了编制。现在,她的编制在县上,只要她愿意,再加上努力,她就有机会到县级医疗机构工作。  


  县乡联动推行一体化改革 “医联体”内实行多点执业制度

  2013年,屏山县以4个县级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与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组建了4个“医联体”,在“医联体”内,医生可以多点执业。据屏山县卫计局纪委书记黄晓轶介绍,多点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便于上级医疗机构到下级医疗机构指导,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或者是挤出时间直接到下级医疗机构坐诊指导;二是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医生可以相互流通,特别是临界乡镇,如果一个乡镇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临界乡镇的医生可以直接过去帮忙。
  除此,“医联体”内严格执行支医、对口帮带制度,县级医院常态化开展义诊巡诊服务,医生“下乡赶场”等,开展经常性专题培训,规范单位管理;设立县级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搭建分级分类学习平台,医务人员分批到上一级医院进行免费轮岗学习和规范化培训;通过医联体牵头单位指导帮扶下,屏山县15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中医科、开展了检验和影像辅检服务。极大化解了基层技术人才不足“无人看病”和“看不好病”难题。
  三年来,全县乡镇卫生院新增科室37个,门急诊人次由25.41万人次提升到33.09万人次,出院病人由1.63万人次提升到1.81万人次。同时,赋予一定的人事调配权。“医联体”内医务人员,由其自主调配;各“医联体”之间医务人员调配,由卫计局负责,人社局监管,确保人权与事权统一。
  “医联体”主要是通过县带动乡的医疗卫生发展,那么谁来带动县呢?屏山县实施了“市带县合作办医模式”,让市一级的医院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管办分离”的方式对县级医院进行托管,由此做大县级医院。目前,有两家市级医院分别对两家县级医院进行了托管,三年来,两家县级公立医院新增科室19个,新增70余项新服务项目,广大患者获得了极大的实惠,就诊患者已辐射到周边多个县区。
  同时,这种方式还能避免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先后就诊重复检查。各类检验标本通过物流统一送总医院进行检查,影像、心电等则通过总院阅片中心统一诊断,既确保了诊断的水平,又降低了成本,让利给病人,减少医保开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乡村医生上门为群众检查(摄影 张忠银)


  乡村医生实行健康“双签约” 每家每户都有“家庭医生”

  2014年,为扎牢村级卫生网底,屏山县以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服务为载体,推行村(社区)医生与乡镇卫生院签约、乡村医生与居民签约明确权利义务,实行契约式服务,全县238个村医生与259个村和16个社区签约,覆盖率100%,全县签约医生与居民签约率达93.1%,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村医生、人人健康有服务。
  屏山县大乘镇三合村村卫生站医生罗家兵已经当了15年乡村医生。他还记得2001年他刚到村卫生站时,那里只有一名医生,现在他和这名医生一起,为全村近1700个村民的健康服务,帮他们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他和他的同事通过“双签约”的方式建档的村民一共有1430个人,还有一部分空缺是外出人员。
  11日下午,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了一份村医和村民签订的服务协议。在这份儿协议中,有村医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同时也有户主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具体内容需要统计每一户的人数,重点还需统计这户人中65岁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具体人数。
  这些登记在册的人群将享受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同时,乡村医生需要对后4类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当村民有需求时也可以拨打村医的电话寻求帮助。“有了双向签约,我们乡村医生更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罗家兵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双向签约”有严格的考核,如果不达标将会影响工资,甚至会影响到“饭碗”。
  据屏山县卫计局纪委书记黄晓轶介绍,乡村医生的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零差额销售补助、村卫生站定额补助、一次性诊疗费收入。屏山县通过对“双向签约”的考核来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村医投入到村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一名村医如果一年能服务1000人,那他的年收入将达到3万元左右,同时还要看村医的服务效果,群众满意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