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炬|他踏上“天路”,未想竟是诀别,如今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爱

来源: 县域卫生/zgxyws88

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的诊室里,赵炬的笔记本摆放在桌子上,翻开笔记本,工工整整的字迹,详细地记录着患者们的情况。

 

2016年79日,作为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医疗队成员的赵炬,赵炬满怀着一份身为医生的责任感,踏上了开往雪域高原的火车。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竟然就是诀别。

 

执着的“傻大个儿”

 

赵炬1975年出生,安徽全椒县襄河镇杨桥村人。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有一个医生梦的赵炬付出了多于常人两倍的努力;他的哥哥为了让他能够上大学,早早就辍学打工。寒窗十数载,赵炬以优异成绩被安徽医科大学录取,成为这个家庭最大的骄傲。

 

“在大学时,我们都喊他傻大个儿。”赵炬的大学室友,现在丽水学院医学院任职的医生李达生告诉记者。

 

医科大学比起其他的高等院校,学习氛围更加紧张,不像是老师口中常说的“到了大学你就解脱了”的大学,更像是比高三还要折磨人,还要压抑的“高四”。赵炬背负着家人的厚望,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那个时候,安徽医科大学还没有空调,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赵炬穿着长衣长裤刻苦学习;在寒冷的冬天,天还没亮,图书馆的大门还没有开,赵炬就已经早早地来到图书馆门口排起了队。正是因为学习上这股“傻劲儿”,赵炬每年都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他后来的医生生涯打下了基础。

 

不仅学习上有股“傻劲儿”,在生活中,赵炬也有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据赵炬大学时期的辅导员、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处处长马军成介绍,赵炬在生活上乐于助人,只要是同学拜托他帮忙的事情,他一定竭尽全力帮同学完成。除此之外,他的集体荣誉感也非常强,只要是能够为班级争光的事情,他第一个参加。有一年,学校举办篮球赛,赵炬多次在晚自习之后跑到操场进行刻苦练习,就是为了能够在比赛当中为班级多争取一分。

 

“责任心强、乐于助人、刻苦”是老师、同学们对赵炬的具体印象。大学五年中,赵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态度。

 

20007月,赵炬大学毕业,他选择回到滁州,支援家乡的医疗事业。

 

当时,赵炬是医院口腔科里面最年轻的医生,口腔科主任杨大华也对这个充满干劲的年轻医生寄予厚望。在他眼中,赵炬对专业技术的钻研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他相信赵炬一定能够带领科室走向一个新的征程。

 

赵炬没有辜负杨大华的期望,当赵炬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门诊、教学、进修……赵炬所做的都是一名平凡的医生所做的事情,可他比许多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这也注定他所得到的成绩绝对不会平凡,他填补了科室种植牙技术的空白,很快就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

 

对待患者,赵炬依然保持着他大学时候“傻大个儿”的精神,热心、耐心。“我们这里很多患者,与赵医生都有十几年的交情了。”杨大华说。牙科的治疗过程有着连续性,很多患者与赵炬医生既像朋友又像家人。

 

一位80岁的患者是赵炬的“老熟客”,当初慕名前去找赵炬看牙,被赵炬的细致和负责所感动,一直以来想送给赵炬一些东西,可是都被拒绝了,好不容易以看病为由,将赵炬“骗回家”吃了一顿饺子。这明明是别人为了感谢他而做出的举动,赵炬自己却因为这件事感激了很久。

 

雪域高原的追梦者

 

20158月,在中组部统一组织协调下,国家卫生计生委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等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北京、上海、重庆、安徽、广东、辽宁、陕西7省市三级甲等医院选派143名专家,组成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对口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家地区市人民医院;20168月,第二批179名专家进藏支援。赵炬正是这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中的一位医生。

 

中组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求,到2020年,西藏等地区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并提出实施“1774工程”,即医疗人才“1+7”“组团式”支援的延伸,实行1家自治区医院+7家地市医院+74家县医院的帮扶计划。援藏专家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医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标准、规范执业行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任务是繁重的,责任是艰巨的。与众多援藏医生一样,当听到第二批援藏医生将要从他们医院中挑选一位的时候,赵炬没有犹豫,立即报了名。

 

赵炬在这之前听说过第一批援藏医生们的故事。他们确诊了西藏首例儿童血友病甲、成功完成西藏首例腹腔镜膀胱切除手术、手术麻醉室常规开展等溶血液稀释疗法、成功完成西藏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第一批援藏的前辈们,给西藏带去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他们受到西藏人民的爱戴,成为雪域高原的英雄。

 

赵炬也想成为这样的英雄。

 

赵炬给自己供职的医院带来了种植牙的技术,他觉得自己也能给西藏的老百姓们带去有用的牙科技术。他已经拟定了详细的援疆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单单要为西藏的乡亲们看病,还要把自己所有的技术教给西藏的医生们,与他们一起探讨,共同学习,让西藏的百姓不用离开家乡也能治好病,要让西藏患有牙疾的患者都能露出自信的微笑。

 

赵炬知道援藏的道路不会平坦,他知道西藏的环境与居住了几十年的江南水乡不一样,也知道自己可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但他从未害怕过。

 

经过严格选拔,赵炬终于获得机会,奔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医院工作。

 

“他说,援藏对一名医生来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他的理想是在雪域高原留下安徽医生的足迹。”赵炬的妻子赵俊说。

 

赵炬的哥哥早在一年前就听弟弟说过要去援藏,但那个时候他并没有在意。直到这一天,弟弟突然回了老家,陪他和父母吃了一顿饭,并告诉他们,自己要离开滁州,去西藏了。赵炬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是家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虽然父母心疼他,但还是选择支持他的理想。

 

201679日,赵炬坐上了开往西藏的火车,怀揣着心中的梦想和远大抱负,一路奔向雪域高原。初到西藏山南,赵炬强忍着头痛、胸闷、缺氧、失眠种种高原反应,却不愿意停下脚步休息,而是选择了在第一时间了解山南人民医院的情况,并打算尽早开始工作。

 

谁也不曾想到,刚结了个花骨朵儿的理想之花,还未盛开就面临着凋谢。3天后,赵炬突感头晕头痛,倒地昏迷,虽经全力抢救,术后仍处于深昏迷状态,被确诊为夹层动脉瘤破裂。

 

此时,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所在地山南市人民医院急请驻藏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会诊,于当晚7时将赵炬转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协调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血管病专家赶赴拉萨会诊。

 

717日,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副院长、ICU主任医师王锦权和神经外科血管组主治医师高歌紧急赶赴西藏参与抢救,经当地医院治疗略平稳后,根据家属意愿,决定赵炬由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乘专机转至安徽省立医院南区进一步治疗。

 

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

 

724日,赵炬转院至安徽省立医院继续救治,虽然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全力抢救,但终因重病去世。随后,赵炬的家人按照他的意愿,捐献了两个肾脏、肝脏和一对眼角膜。如今,他的肾脏已经植入一位尿毒症晚期患者的体内,并开始正常工作。

 

安徽省红十字会秘书长曹芦松介绍,其余器官也将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系统分配到全国,以救治更多的患者。如同他的名字—炙热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不多久,赵炬的遗体会运回滁州安葬,他的名字将镌刻在全省遗体捐献纪念碑上。

 

“我给孩子看了一部关于器官捐赠的电影,希望她可以明白这一切。”赵炬的妻子赵俊神情憔悴,显然还没有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赵俊是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护士,与赵炬一样,都毕业于医学院校,所以比一般人更加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所在。她支持丈夫生前的决定,也试图让自己懵懂的孩子知道,他的父亲不是永远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中国有句老话,入土为安。很多人对于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在感情上很难接受。但在近期一次会议上,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说,“有人把中国器官捐献率低归结于传统文化观念的落后,这是不对的!事实上,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互助互爱、扶危济困、舍生取义的精髓才推动了中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我的儿子是医生,他生前救死扶伤,死后也将造福他人。”赵炬的父亲说,他很欣慰儿子会以这种方式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