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我们需要“断舍离”

来源: 陕西科教卫生报道/sxrbkejiao


   实习生 王茜 本报记者 郭妍

    如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吃饭、打车、导航、购物、支付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有网友称“手机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们在吃饭时刷手机;上课、开会时藏在桌子底下玩手机;甚至过马路时也与手机难舍难分。 
    中国网民达7.1亿 手机网民占九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公布的《第3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人数首次破“7”!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2.5%。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达30.4%,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 
   90后的小雨是西安高新区一家公司的程序员。与现实生活中的“寂寥”不同,小雨在网络上可谓风生水起。由于自己平时对美妆十分感兴趣,她在社交平台开通了账号,分享自己的美妆经验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在网上我更能得到满足感,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朋友。”
   然而沦陷的不止是青壮年,互联网低龄化现象的趋势令人担忧。最新数据显示,值得注意的是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逐年增长。今年7岁的王旭就是一个“低龄手机控”。他的妈妈告诉记者:“平时我们俩上班忙,就给他买了手机让他打发时间,没想到孩子现在起床、吃饭、睡觉前都放不下手机。”如今王旭小小年纪已经戴上了500度的眼镜。
   智能手机也攻陷了火遍全球的中国大妈。“我妈简直魔怔了,早上起来手机就不离手,连做饭、上厕所都捧着手机,家里一停电断网她比我还着急。”小郭告诉记者,自从家里装了WiFi之后母亲走哪都捧着手机,家里的气氛也冷清了。 
    心理因素成为主因 
    “枯藤老树昏鸦,手机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这个网上最近颇为流行的段子得到无数网友的点赞与转发。不少网友纷纷大呼:这就是人生的理想状态。 
    为何手机会对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心理咨询师杜晓宁表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个人中心,个人所有信息都在手机上面体现。但手机具有粘黏性,会不由自主地黏住你。而现今社会对于手机的病态性依赖,更多反映出使用者内心的空虚、孤独。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手机依赖其实是一种强迫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孙老师表示,传播学的“媒介依赖”理论就是如今人们对手机着迷的实例。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后,人与媒介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们,人们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 
    “如今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产生了一种反客为主的现象,人本来是手机的主宰,但是反过来人却成了手机的仆人,通过接受媒介提供给我们五花八门的信息来获得一个暂时的满足。”孙老师告诉记者。 
    网络世界需要“断舍离” 
    杜晓宁表示,通过手机、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咨询,缓解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是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针对依赖问题,她给出了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心理学中的“休克疗法”,就是说要暂时远离。这种远离不是长时间的远离,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不去接触手机。同时,要为自己安排一个充实的生活。回到现实生活中,让自己走出去,告别虚拟“朋友圈”,增加自己的现实“朋友圈”。此外她还建议放弃无用的社交。 
    “只有现实世界中人格强大才是真正的健康。过多沉迷于手机可能会造成性格障碍,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可以畅所欲言,会建立另外一个自己。人们需要明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用行动来建立明确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