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颁出中国首张全科连锁诊所牌照

来源: 医药之梯/yyztsmile

2月2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获悉,日前,四川省卫计委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年我省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70%以上。而根据目前在成都市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模式来看,试点更多的是借鉴和参考来自美国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家庭医疗服务模式”(简称PCMH模式)。


事实上,这两年民营连锁化经营诊所的模式已经兴起,推崇的也正是这种模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全国有将近50家社区连锁诊所品牌在布局。而在成都也有两三家连锁诊所品牌“圈地”。业内分析,这场混战早已拉开。而这背后,恰恰是民间资本对基层医疗这块“大肥肉”的垂涎欲滴,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不过专家表示,从政策层面来说,社区连锁诊所前景广阔,但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难题也不少:基层诊所靠什么吸纳优质医生资源?一旦一家诊所发生医疗事故,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不小,其抗风险能力也存疑。


  社区连锁诊所春风来了?


据国家卫计委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正式注册的城镇诊所287152家,正式注册的乡村诊所数量达641680家,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为928832家。未来10年,随着医院门诊服务比例向基层转移,基层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以上,增速超20%。


而现状不容忽视。中国个体诊所数量虽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呈现“小、乱、差”的局面。单点独立运行的个体诊所生存将会变得越加困难,只有实现诊所的规模化、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模式,才能求得生机。


华西都市报连日调查发现,不少民营资本正是看中了这一巨大的市场,瞄准“商机”纷纷出手。在成都市场上,至少有三四家连锁诊所品牌正在“圈地”布局,而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两家为吕医生连锁诊所以及百汇吉连锁诊所。


成都市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勇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分级诊疗中试点推行的PCMH模式,更关注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换言之,该模式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数据驱动为核心,更侧重于居民的健康档案以及慢性病诊疗,医生充当“健康管家”的角色。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与100多个家庭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吕医生连锁诊所创始人吕奉平介绍。吕医生连锁诊所牵手美国着名医疗机构梅奥诊所,提出的理念就是居民“健康管家”。吕奉平认为,“大医院应该是治病的专家,而社区连锁诊所则是健康的管家。”


中国的基层医疗市场需求巨大,而目前基层医疗的现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区域和服务有限,私人诊所模式仍停留在90年代,不规范而且病人的信任度低,吕奉平说,两年前之所以不顾一切卖掉蒸蒸日上的二级医院,投身做社区医疗诊所,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记者拿到一份红头文件上显示,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已同意并批复吕医生连锁诊所成立 。文件称,四川海奥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报送的有关成立吕医生连锁诊所的申请材料经审核,符合国家、省、市关于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同意“吕医生连锁诊所”成立。据悉,这是全国首家拿到正式批文的社区全科连锁诊所。


  混战

  资本抢占社区连锁诊所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吕医生连锁拿到首张全科连锁诊所牌照,似乎释放出连锁诊所“春风来了”的信号。然而,在这背后,“圈地”布局的战争早已经开始,并且从没停止过。



吕医生连锁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成都市拥有14家连锁诊所门店。而短短两年多时间,另一个连锁品牌百汇吉连锁诊所也在成都市场大张旗鼓扩张,如今在成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百汇吉便民连锁诊所的身影。百汇吉相关负责人杨勋24日接受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百汇吉连锁诊所网点达到了800多家,其中包括直营店、加盟店以及“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联盟”诊所,基本具备了广覆盖的社区基层医疗健康网络雏形。


记者注意到,事实上,布局社区连锁诊所,资本在各省基层医疗市场一直都“蠢蠢欲动”,其中还有不乏资本大鳄。据媒体报道,陕西强森医疗在2015年4月就获得了Pre-A轮融资,由德辉资本投资,当时市场估值3亿;2016年6月2日又获得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德辉资本跟投。而根据官方2017年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强森拥有20家社区诊所,每月每家诊所大概接诊2000余人次,有的单店收入超过650万。就在前几天,强森CEO何海洋日前公开透露其雄心:预计到2017年底,强森将把诊所开到35家。


与上述大张旗鼓的布局不同,一直“雄心勃勃”的春雨医生,似乎把布局线下诊所引向了另一个方向,去年创始人兼CEO张锐去世后,春雨医生线下诊所布局有所收缩。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没有享受过“分级诊疗”政策的红利的情况下,又受到基层公共医疗服务机构的挤兑,目前的社区连锁诊所的前景走向何处,仍然是个未知数。


  全科连锁诊所难题如何破?医生从哪儿来?


得了病,大家都热衷于往大医院挤,看中的无非是大医院的医生水平,而基层医疗,缺医生,尤其是缺好的医生,这是制约基层医疗发展的一个关键。


而目前,基层医生水平参差不齐,也很难解决病人看病的信任感。社区连锁诊所可以解决规模化、规范化的问题,那么医生又是从哪儿来?


“人都招不到,别说人才了。”医护人员捉襟见肘,吕奉平深有体会。她说,为了应对以后扩张需要,她正在急切储备人才。“目前主要采取老带小的模式,一些大医院退休的老专家,我们反聘请过来,一方面上班离家近,他们也愿意发挥余热,另一方面,招聘一些医科大学具备行医资质的毕业生,跟着老专家学习,这样就可以解决专业水平和培养医生人才的问题。”吕丰平说,尽管如此,随着规模不断地扩大,人才还是非常紧缺。


除了和大专院校、大医院合作,广泛吸纳医生人才,吕奉平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专家化。去年,吕医生连锁诊所引进梅奥诊的知识管理体系。吕奉平说,梅奥定制的知识体系,不但可以为病人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还能帮助医生做诊断。诊所只看40种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医生把病人的症状输入系统后,系统就会匹配五六种解决方案供医生选择,医生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解决方案。


而百汇吉连锁诊所的模式更多的结合了线上“O2O、O+O”模式。相关负责人杨勋曾表示,根据规划,百汇吉将打造医疗与健康服务云平台。依托这个云平台,有些大医院的医生,有闲暇时间、有粉丝、有技术,但不愿意脱离大医院去开诊所,未来可以在百汇吉的诊所实现多点执业,“很多患者有求医需求,百汇吉就通过云平台把双方匹配起来,让患者和医生可以在他们的网点实现对接。”


24日,杨勋也坦露,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公众对社区诊所的看法,以及改变诊所从业人员的看法,这一点确实非常困难。“值得庆幸的是,百汇吉的发展已经度过了这个转变期。”


对于社区连锁诊所目前模式,医疗从业者的态度不一。有从业者认为,这提高了医疗执业者多点执业的可能,不过也有人并不看好。成都某三甲医院退休医生郭中(化名)表示,退休后,他曾有一段在私人连锁诊所工作,但标准化的诊断模式以及“商业味道太重”让他难以为继,在2017年过后,重新回到了休闲生活。


  专家分析

  全科连锁诊所发展“喜忧参半” 推广复制难度大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认为,目前的全科社区连锁诊所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在国家“分级诊疗”的大环境下,享受到发展的环境和潮流,连锁模式全国多省市都在搞,而且发展迅速,资本也十分看好。但另一方面,“分级诊疗”主要是针对基层公共医疗机构,而私营的连锁诊所享受不到这个政策红利,所以,这些私营诊所才抱团“取暖”。同时,全科诊所与目前发展相对稳定的专科连锁诊所不同,美容、皮肤等专科医院,更多依靠的是标准化。而目前的全科连锁诊所,多数是创始人参与诊疗,而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到其他店。“聘请退休老专家的方式,其实也很难解决缺医生的问题,老专家的薪酬不低,而且也很难放下姿态工作。”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制约基层医疗人才流失严重,发展连锁诊所,需要解决人才缺失的制约现状。


来源:华西都市报

关注后,可结交行业牛人,加业务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