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智商测试最初竟然是为“弱智儿童”设计的!

来源: 生物医药科研助手/OumeyBio


“震惊!3岁女神童智商堪比爱因斯坦!”,“英国2岁神童智商超160,堪比霍金”。

 

这是几年前媒体已经玩烂了的新闻题材,如今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能对所谓的神童提起兴趣。


媒体热捧的高智商神童


神童虽然走下了神坛,但是智商并没有。国内最知名的装逼社区里,满是“智商超过140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样的问题。

 

当中不乏怀着炫耀目的的回答者,以及满腔嫉妒的评论者,不论是炫耀还是嫉妒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崇拜智商,正如几个世纪前人们对血统的崇拜一般。

 


但其实“高贵”的智商测试很“弱智”,智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用来筛选出聪明人,而是为了诊断智力发育不良的儿童和青少年。

 

最早有关智商的概念来自法国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

 

阿尔弗雷德·比奈


比奈出身于文化家庭,爱好广泛,获得法学博士后并没有停止探索,他结实了心理学家沙可,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从此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又获得科学博士。

 

在心理学方面,比奈研究过变态心理学,记忆等。一次,他在研究儿童的思维过程时,发现儿童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促使他形成了智力的概念。

 


之后,比奈在精神病院医生西蒙的协助下制定了一套智力水平诊断方法,即一种智力测试。这套“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适用于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目的为诊断智力发育异常的儿童。

 

这套方法被法国公共教育部所重视,比奈被任命为智力落后儿童委员会委员,专职为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提出建议,也就是说最早的智商测试是为“弱智儿童”设计的。

 


不过,比奈的这套测试方法实际上还并没有提及智商的概念,测试所得出的是儿童的心理年龄,通过与儿童实际年龄的对比进行诊断,若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则说明该儿童可能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应该进行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不过呢,比奈的智力测试仅仅是在法国推广过,在世界范围内还并不知名,直到一战的爆发。当时美军的参军人数过多,军方的招募人员为了简单地筛选出更合适的人选打算参考法国林奈的智力测试方法。



但是用实际年龄与心理年龄比对的方法有些不够直观,于是斯坦福大学的先后四次修订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用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商数来表示智力的高低,这套方法在征兵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智商。

 

举个例子,一位8岁2个月大的小朋友,以月份来表示就是98个月,他通过了8岁组的所有题目,9岁组的4个题目,10岁组的2个题目,其心理年龄为96(8岁基础)+8+4=108个月,他的智商是108/98*100=110,110的智商代表他的智力发育属于正常稍好的水平。

 


智商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科学家对人类智力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随着统计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为传统的以心理年龄为基础的智商测算方法并不准确,题目制定者难以准确的把握每个年龄段题目的难度,容易造成整体的偏差。

 

于是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一个智力水平,有专家提出了差离智商的概念。这套方法摒弃了原来依靠多套试题区分心理年龄的思路,用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来体现他的智力水平。

 

智商符合正态分布


简单来说,这种测试方法需要先测试大量的样本,建立一个该年龄段的常模。可能有些大城市的孩子有全校一起测智商的经历,那就是相关机构在取样本。智商测试的参与者最后的得分将会与这些样本的平均值比对,经过计算才会得到智商。

 

具体的公式是IQ=100+15Z=100+15(X-M)/S

Z=标准分数

X=某人在测试中的实得分数

M=人们在测试中取得的平均分数

S=该组人群分数的标准差

标准差,即误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可以反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则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所有的智商测试对比的都是同年龄段的人,媒体炒作的所谓超高智商神童仅仅是早慧而已,智商140的3岁神童很有可能比不上智商110的8岁普通孩子,更不用说与成年人对比。似乎我们也很少听闻这些神童在长大成人之后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

 

很多人通过网络上流传的智商测试题目都测得了不错的分数,那对于成年人来说,高智商是不是就代表智力过人,能力突出呢?

 

网络上流行的智商测试


实际上那些所谓的智商测试题目仅仅是一份普通的智力相关的试题,且不论其试题所涵盖的内容是否全面,从智商的定义来看,这些试题连实际年龄都没有要求输入,如何与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比对?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测试分数而已,跟朋友同学做着玩玩就好,千万别当真。

 

即便是在正规医院做出来的智商测试也只是一个参考值,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对高于均值四个标准差(约160)以上决定智力的因素还没探究清楚,加上受限于样本的不足,目前也仅仅能测量四个标准差以内的智力测试。那些传说中智商随便超过200的人物大基本只是外界的一个估计值。

 


换句话说,智力低下的人表现是趋同的,而智力优秀的人表现是各异的,他们可能聪明在不同的方向上,智商无法反应出他们的智力水平,因此智商测试对于诊断智力低下人群的意义远大于那些聪明人。

 

除此之外,多年的智商测试结果还反应出了一个现象,即同一套测试题,测试的结果却逐年增长,这个现象最早由弗林发现,也被称作弗林效应。弗林效应的提出让人们对智商或者智力的变化有了更多的猜测。有人认为现代社会近亲通婚减少,杂种优势造成了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也有人认为是教育普及等社会因素造成的。

 


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争论,智力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来自后天的努力呢?起初,在还未走出血统论种族论的年代,多数的学者都赞同遗传的观点。他们甚至还将一对同卵双胞胎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最终两者的智力(以智商体现)相关度依旧很高,这一现象也同样出现在亲生兄弟姐妹之间。

 

不过也有不同的例子,有心理学家从一户穷人家租来一对孪生姐妹,在一岁的时候给予她们完全不同的教育,对其中一个女孩实施冷漠教育,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露出笑容,6个月以来,也没有陪她玩耍,甚至不会抱她。虽然这个女孩没有出现太大的发育异常,但是在诸如爬行、坐、站立这样的行为中,她远远落后于正常抚养的孪生姐妹,直到实验结束,两姐妹之间的差距依旧没有消除。

 


这两个实验也许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但也说明了遗传和环境都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我们不必片面地认为智力天生不可改变,也不可过分吹捧幼儿教育的效果。

 

学术上有观点认为,人的智力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所谓流体智力类似与人脑的绝对思考能力,大概在25岁时达到顶峰,随后不断地缓慢下降,这所反应的是人脑的生理状况。而晶体智力则是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的能力,能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不断提高。

 

姜还是老的辣


人们对智力的研究依旧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用于体现智力的智商更是一个仅供参考的值,就像那句智能手机界的名言“不服跑个分?”,这种数值化的粗暴数据能多大程度体现现实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更不用说某些厂商会跑分的时候开启作弊模式。


智商测试其实也一样,其本质也不过是一套试题,就算出题者事无巨细,也奈何不了“刷题大法”,某些国家地区的高智商也不一定就是真实水平。

 


智商的流行正是抓住了人们对数字的敏感,实际上它更像是几年前流行的给女孩子外貌打分,或者是给硬件设备跑分,都是人类对复杂世界的一种简化行为,企图通过一串简单的数字窥探世界。

 

可是人生真的如此简单吗?


_____________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