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科室”也能成中医医院“王牌”,快来get新技能!

来源: 中医院那些事/zyyyzk_cntcm

在中医药伟大宝库中,中医护理扮演着彰显特色、施展临床疗效的重要角色。在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重庆市中医院,中医护理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整体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过去5年,重庆市中医院精心打造的中医护理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重规范、练内功、创特色,借力三个市级学术平台……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让医院综合能力提高,还促进重庆市中医护理快速发展。

创新办法打牢服务基石

如何将一个“边缘”学科打造成为“王牌科室”,如何让全院1330名护士懂中医、会操作、勤服务,是重庆市中医院院长左国庆最关心的事。

“‘中西医齐步走,学术科研不落后’,这样的发展思路让我院稳居重庆中医药行业龙头,其中少不了中医护理的重要作用。”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李延萍这些年见证了护理部的飞速发展。

中医护士发展专业化是医院开出的第一项强制措施。医院先后举办“西学中”强化培训班,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系统授课,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查房和会诊,成立中医护理促进小组,制定市级中医护理行业标准10余项,开设儿科推拿、慢病管理等护理门诊5个。医院系统地强化中医操作、中医理论不仅促进临床护理专家的成长,也让全院护士们掀起一场持续的“中医热”。

走进儿科护理室,医生冯琼正在为一位6个月大的儿童进行斜颈推拿,她在本地区已经小有名气。该院的中医护理儿科门诊为西南地区尚属首家,这里不仅广泛开展了小儿推拿、捏脊、中药浴足等技术,还开设小儿洗浴药浴中心、早教中心,因技术过硬、效果,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家长们慕名前来。

护理部主任杨光静几十年如一日,用行动践行着每一项制度。她说,随着医院护士长团队管理知识系统化培训的开展,每月都会进行履职考核,每两年一次管理知识考核,每五年一次轮岗交流制度。特别是后备人才管理岗位轮训制的建立,实现了临床护士与管理岗位间无缝衔接,提高了管理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还提高了护士们的工作主动性。

护理人才队伍留得住

为让护理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医院建立了带教资质准入制,通过系统化培训及标准化考核,强化教师队伍素质,也期望通过带教的形式,让更多年轻护士掌握更多技能,甘心留在医院实现自我价值。

在2015年第三方患者满意度调查中,重庆市中医院护理满意度达90%。医护合作为患者带去最佳服务,背后是人性化管理做支撑。原来,医院在编与非在编护士享受同等待遇,实现了同工同酬、优劳优酬,同时还建立机动护士库,提高其待遇,缓解人力紧张给护士造成的压力。医院还在急诊、儿科等重点岗位设置2位护士长和24小时安保,为医护人员建立安心安全的工作环境。各项强有力保障措施下,该院“十二五”期间均未发生伤医事件。

如今,该院在建设重庆市中医护理临床技术指导中心学术平台的同时,新增重庆市中医护士培训基地、重庆市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两个平台。

为解决重庆市无中医药大学带来的中医护理人才短缺,医院承担了全市的中医护理培训教育任务。杨光静介绍,自从开展市级中医专科护士培训班后,重庆市财政拨出专项经费50万元,目前已培养中医护理管理人才、骨干人才1800人次,其中首批67名中医专科护士在市内各级医院发挥了种子作用。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妇产科的护士们刚参加了重庆市中医院牵头组织的全市中医妇科护理培训,回到本院就立刻有了“用武之地”。她们感叹,“多学一门技术,就能多帮助一位产妇。”

打造学习型护理团队

“继续教育,让每位护理人员都保持学习的动力。” 李延萍说,医院尤其注重护理队伍的学术和学历水平,近年来不断创新护理学研究生团队的建设。“科、教、研、护”全面发展中,护理部与湖南、成都两所中医药大学合作,2名骨干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培养研究生,目前已接受本科、专科实习生850人。

此外,医院开展创新技术11项,申请国家专利多项,承担市级科研课题11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参与国家级教材编写及护理标准制定等工作5项。

中医院开设护理门诊的并不多,然而重庆市中医院一开就是4个,即中医护理儿科门诊、输液港护理门诊、糖尿病慢病管理门诊,肾病慢病管理门诊,门诊量每月近两千人次的现实数据足以证明患者们对护理服务的迫切需求。

服务中贴近患者需求,细节中显现人文关怀。自从实施医、护、技(康复理疗师)一体化医疗后,患者凡入院,病情评估、诊断、治疗、护理、康复都由专业小组共同商议、合作完成,医生护士各显其能,合作攻关将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2天。

中医护理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在方法、技能方面都有所创新,同时保证每位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与临床医疗“无缝对接”。杨光静认为,提高患者满意度,不只是人性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才能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

讲述中医院那些精彩故事,请找我们~

投稿邮箱:zyyyzk_cntc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