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少医生、缺设备、技术落后等瓶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步履蹒跚。
然而,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感的现实日渐丰满,这里的家庭医生,让病人放心。
2月24日,记者一探究竟。
家庭医生“网格化”
横堤村,青菱街最远的村。
5年前,家庭医生黄招兰第一次进村,村民都感到很稀奇,从来没有医生来村民家里看病。
她走进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家中时,被眼前一幕惊呆了:60多岁的老人中风瘫痪多年,当揭开老人被褥准备做检查时,只见床上爬着蛆虫。黄招兰心头为之一颤。
自从家庭医生团队来了后,这种状况再也没有出现。
黄招兰每周至少两次走村串户。几年间,她走遍横堤村、火箭村、杨林村每个角落,熟悉每一户人家的健康情况。
2012年,青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家庭医生服务制度,组建了由临床医师、公卫医师、护士、心理医生组成的共计15个家庭医生团队。
“进村不走过场,入户不留死角!”该中心主任谭伟说:“实实在在地将医疗政策惠及村民,是家庭医生的责任,更是良知。”
一系列有温度的制度设计先后“出炉”。
62.5平方公里的辖区,被划分成近5000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一组“片医”,对片区居民进行健康巡诊;农忙时节推行“错时服务”,“片医”利用休息时间晚上上门;组建100张家庭病床、5个“慢病俱乐部”,对重点病人精细化管理……
在家庭医生团队,心理治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张明英是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为无数村民解开心结。曾有一位严重焦虑症患者,因邻里误解,白天不敢出门,夜晚不能入睡,处于崩溃边缘。经数十次心理辅导,患者慢慢吐露长久积压的委屈、压抑、愤怒,心态渐渐平和。“要不是张医生,我早就疯了!”如今,这位村民变得开朗。
区域全覆盖、出诊全天候、服务全方位,家庭医生不再遥不可及。
智能医疗设备搬到家
72岁的谢荣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家庭医生易启明进门后,打开登山包,掏出一台心电仪,插电、开机、夹上导联。
“您的心脏没问题!”说着,易启明将刚刚打印好的心电图递给谢荣华。
谢荣华是红霞社区居民,10年前因摔伤致高位截瘫,尾骨处形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瘘管,长期卧床、坐轮椅。后来,青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病床搬到谢荣华家,家庭医生上门换药,随叫随到。前不久,谢荣华感觉心脏不适,一个电话,易启明就过来了。
“真没想到,不用老伴推去医院就能做心电图了!”谢荣华啧啧称赞。
相比其他社区医院的设备紧俏,青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谓“阔绰”。该中心不仅拥有媲美三甲医院的128排螺旋CT、四维彩超、血液透析机等先进设备,还购置了数十台心电仪和便捷式彩超,可直接搬到百姓家中,免费在病人床边测量。
中心副主任刘毅峰介绍,医院还提供可穿戴设备,对居民远程照护。居民足不出户,可在家完成血压、血糖等健康检测,形成健康报告,借助“云端”直达家庭医生服务集成平台,医生能随时掌握病情,实现动态管理,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个性化的治疗、预防和健康教育方案。
用数据连接医患,智能设备让家庭医生如虎添翼。
基层首诊“腰板硬”
“首诊在基层”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社区医院“接不接得住”,家庭医生让居民“信不信得过”。
走进青菱社区卫生中心,先看硬件,医院建有迷你式急救室,急救床、心电监护、除颤等设备一应俱全;标准的层流手术室,在社区就能完成阑尾切除、胃肠镜手术等;先进的康复中心,各种先进的肢体训练器械和脑神经刺激设备……
小小社区医院还有4名医学博士、39名硕士,甚至“挖”来了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
由于具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诊疗能力,以及有重大疾病的初步诊断能力,青菱社区卫生中心挺直了医疗技术的“腰板”。
2014年,潘婆婆深夜突发高血压,陷入昏迷,家庭医生章劲松提上药箱,一路陪护,将老人转送到省人民医院,直至转危为安;2015年,一名疝气患者因家庭困难,做手术犹豫不决,中心主动提供特困补贴,患者出院时只支付了700元;2016年,一位脑出血的女生心率渐缓,呼吸微弱,瞳孔散大,医院争分夺秒组织抢救,死神最终却步,女生后转往上级医院治疗,无任何并发症。
以医疗技术作后盾,青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成功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来源:湖北日报)
主管: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编发:湖北省卫生计生宣传教育中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