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切诊

来源: 医药科普/yiyaokepu


切诊,切是接触、靠近、按压之意。切诊是医生用手指或者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健康与疾病相关信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难经•六十一难》所说:“切脉而知之为之巧。”古代切诊原专指诊脉,但按诊法早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许多记载,且后世有所发展,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

第一节  切脉

诊脉又称切脉、持脉、把脉、候脉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脉诊得到了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的,因此,除了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按照切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真正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并有效地运用到临床,使脉诊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诊 断 的 原 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是形成脉形的主要动力

心主血脉,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有节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气血流动全身。同时,亦使脉管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形成“脉搏”。《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这些论述说明,脉动源出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当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搏亦从容和缓,均匀有力。反之,可以出现脉搏的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或节律失常等变化。

脉是气血通行的通道。《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脉管兼具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脉管自身弹性所产生的舒缩功能,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条件。所以脉管的功能正常与否,可直接影响脉搏,产生相应的变化。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数阳主动,气为血帅,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因此,气的作用对脉的影响更为重大。脉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气血的状况。若气血充足,则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气滞血瘀,可以出现脉象细涩而不畅。

(三)脏腑的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肺脏通过“肺朝百脉”参与宗气的生成而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所以肺的呼吸运动也是影响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

另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所以临床上根据脉象“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凶吉。脾主统血,可裹护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血量,又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可见,正常脉象的形成,有赖于脏腑整体功能的协同、配合。

二、诊 脉 的 部 位

诊脉的部位历史上有很多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侯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想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东汉张仲景借鉴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以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到现在仍是中医临床重要诊察方法之一。

(一)寸口诊法

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

1
寸口分部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有施行浮、中、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由此可见,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2
寸口脉诊病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器,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凶吉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以上说明脉诊读取寸口的理论依据: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运行皆起于肺面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皆可反映于寸口;二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肺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寸口可以诊察胃气的强弱,同时也可了解全身脏腑之气血盛衰。另外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相对固定、浅表,诊察方便易行,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3
寸口分候脏腑

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文献记载有不同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寸口六部脏腑分候中,五脏及胃、胆、膀胱的分属部位,各家所说皆同,分歧主要在大、小肠和三焦。产生分歧的原因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脏腑经络相表里的关系,把肺与大肠定位于右寸,心与小肠定位于左寸;另一种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尺主腹中”,所以把大、小肠定位在尺部;将尺部定位三焦者,只是个别医家的意见。

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脏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肾;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命门)。

寸口诊法的脏腑相应定位,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诊脉方法

1
时 间

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脉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在清晨尚未进食及活动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气血经脉受到的外在干扰最少,因此脉象能比较准确的反映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及运行状况,同时也能更确切地反映病理脉象。

但临床上这样的要求一般难以实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脉诊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为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脉诊前必须要让患者稍作休息,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病情。

2
体 位

诊脉时患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如果是侧卧,下面的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脉气不能畅通;或手臂过高或过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的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故王汉皋在《王氏医存》中指出:“患者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起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所以诊脉时必须注意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脉象。

3
平 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清心凝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平息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测量患者的脉搏搏动次数。《诊家枢要》中说:“凡诊脉之道,先需调平自己气息……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润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为病脉。”二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便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4
指 力

按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或结合推寻以诊察、辨别脉象。常用的指力有举、按、寻等。

(1)举  指医生的手指轻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  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叫“沉取”。

(3)寻  寻即寻找的意思,医生往往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仔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统称“寻法”。如指力适中,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的方法,亦称“寻”,是中取之意。

5
指 法

指法分为总按和单按。

(1)总按  即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整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2)单按  也称单诊,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临床一般三指均匀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6
五十动

五十动是指医生对患者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现代临床上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三分钟左右为宜,必要时可延至3~5分钟。古人强调诊脉需要诊“五十动”,不可时间过短,其意义有二:一是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奏变化,以尽量减少或避免漏诊脉搏节律不齐的促、结、代脉,或者是时快时慢、三五不调等脉象;二是提醒医者在诊脉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触按而草率从事,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二)诊脉的注意事项

1
保持环境安静

诊脉时应注意诊室环境安静,避免因环境嘈杂对医生和患者的干扰。

2
注意静心凝神

医生诊脉时应安定神志,集中注意力认真体察脉象,最好不要同时进行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患者必须平心静气,如果急走远行或情绪激动时,应让其休息片刻,待其平静后方可诊脉,避免由于活动及情绪波动引起脉象变化。

3
选择正确体位

诊脉时避免让患者坐得太低或太高,保持手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不宜佩戴手表或其他首饰诊脉;肩上、手臂上不宜挎包,也不要将一手搭在另一手上诊脉,以避免脉管受到压迫。卧位诊脉也要注意手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上,不宜将患者的手臂过高抬起,也不宜侧卧诊脉。

医药科普

微信ID: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药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