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10种“家庭体检法”,简单易行能救命,至少要做一次!

来源: 河北卫生计生/hebwsjs


你还记得上一次体检是什么时候吗?

入职体检?出国体检?还是婚前体检?......如果没有这些硬性要求,你还会每年主动体检吗?



其实,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体检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面对每年或两年一次的体检,很多人因为种种理由只有想法而缺乏行动



小编为大家总结出10种简单却可能救命的“家庭体检”。不花一分钱,10分钟就能做一次全面健康体检,为自己和家人收藏! 


踏步反映心脏状态

将你的手指放在手腕或颈部的动脉处,探测自己的脉搏,双脚跟随脉搏的频率踏步一分钟。



测定标准

如果心跳不规律,你会发现你很难跟上步伐。大量科学研究显示,这样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预知高达90%的房颤。

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可以休息片刻,待呼吸心跳平稳后再做,如果步伐仍难跟上心跳节奏,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


呼吸速率测心肺功能

人每天大约呼吸1.7万次,每分钟进入肺部的空气约为0.946升,但真正进入肺部的空气远低于这个数字。

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每次只用3.3秒。浅快的呼吸导致换气量变小,让大脑缺氧,还与焦虑、抑郁、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密切相关。



测定标准:

相对来说,呼吸越快、越短促,说明心肺功能越差;呼吸越慢、越深长,则心肺功能越好。


手掌探测贫血状况

摊开手掌,看看掌纹是否发白。不管你的自然肤色是什么,掌纹或牙龈和眼睑内异常发白,都是一种信号,说明因为缺铁,影响了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测定标准:

如果掌纹发白,最好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


伸展运动测动脉硬化程度

坐在地板上,向前伸直腿,脚趾朝向天花板与小腿成90度夹角。腰部向前弯曲,手臂向脚伸展,努力触及脚趾。



测定标准:

如果够不到脚趾,动脉硬化的风险就有可能增加。如果过去一年你没有量过血压,现在就得量一量。


单脚立测人体老化

这个动作能测出平衡能力强弱和全身状况。单脚站立能有效锻炼大脑的协调性,每天坚持可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测定标准:

20~35岁年轻人,闭眼1分钟以上,不晕不倒,说明平衡能力正常。如果坚持不了1分钟,则需要加强锻炼。

36~50岁的人,闭目时间应达到40~70秒。50~60岁的人应保持30秒左右。六七十岁的人如果能坚持1分钟,说明平衡状态很“年轻”。


爬楼梯测体力

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如果气喘吁吁,心跳加速,说明体力较差。



测定标准

以5层楼为限,30岁左右的人,一步迈两层台阶,能快速登上5层楼,仍觉得轻松,说明健康状况良好;

50岁左右的人应该能一级一级登上5层楼,中途不休息,不用借助扶手,没有明显的气喘现象,说明健康状况不错。

登上3楼就又累又喘,意味着身体虚弱,应加强锻炼。


腰围测试早逝风险

“腰带越长、寿命越短”绝对不是儿戏,即使你并不超重,过大的腰围也会增加你早逝的风险。

欧洲九国对36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即使对并不超重的人来说,腰围过大也会使女性早死风险增加79%,男性早死风险增加一倍。



测定标准:

裸露身体站在镜子前,用卷尺围住腰部,然后向下移动,直到卷尺底部停在髋骨上。不要屏住呼吸,也不要把卷尺勒得太紧,记下你的腰围尺寸。

对男性来说,腰围超过94厘米,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会增高;腰围超过102厘米,被视为高风险。

对女性来说,81厘米是危险临界点,89厘米是高风险临界值。


两分钟糖尿病问答

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使寿命缩短10—15年。选出你的答案,然后把分数相加。

1.你的年龄?(40岁以下:0分;40—49岁:1分;50—59岁:2分;60岁以上:3分)

2.你的性别?(男:1分;女:0分)

3.你的家庭成员(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吗?(否:0分;是:1分)  

4.你有高血压或正在进行高血压药物治疗吗?(否:0分;是:1分)   

5.你的体重情况?(正常:0分;超重:1分;肥胖:2分;极度肥胖:3分)     

6.你进行体育锻炼吗?(否:0分;是:-1分)



测定标准:

如果你的总分达到4分,就要警惕糖尿病风险了;如果你的得分是5分或更高,最好去医院做个血糖测试。


两个问题测哮喘风险

哮喘发作时气急、胸闷、咳嗽,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下面两个问题可以预测90%的哮喘:

1.你有觉得呼吸困难的时候吗?

2.你在锻炼或用力时有过胸闷气短的经历吗?



测定标准:

如果你对其中一个或两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就要留意哮喘风险了


两个问题测抑郁症

是不是焦虑不安、忧虑重重,有时候甚至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两个简单的问题,可以确诊97%的抑郁症患者。

1.在过去一个月里,你是否经常因不开心、沮丧或没有希望而烦恼?

2.在过去一个月里,你是否因没什么兴趣或不愿意做事而烦恼? 



测定标准:

如果你对其中一个或两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就要及时和心理医生交流了。

文字综合自生命时报和网络

编辑:姚海雷

更多健康科普

全国爱耳日丨爱护耳朵,倾听美丽世界

科普丨春天花粉过敏?7条小锦囊助你愉快赏花

科普丨准妈妈健康饮食的7大原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