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给万物带来了生机,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寒意正浓,俗话说,“春天冻人不冻水”。初春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容易引起血管痉挛,特别是中老年人。中医认为,寒邪是引起痉挛的主要原因。寒邪侵袭人体,可使腠理、脏腑、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引起多部位的痉挛。
脑血管痉挛
治宜镇肝潜阳,活络止痛
春天是急性心梗高发期,特别是2~4月份,“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由于抑郁恼怒,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肝阴不足,肝阳失敛而上亢,表现为头痛头胀,眩晕,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失眠多梦,口苦咽干等症状。
如果是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脑血管突然受冷痉挛,可能导致脑血管突然爆裂,发生脑出血,因此,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者是高危人群,要加以注意。应用镇肝潜阳,活络止痛的方法,给以天麻止痛汤,水煎服,或口服中成药天麻丸、镇脑丸等。
膈肌痉挛
治宜舒肝调气,降逆止呃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如果是偶然发作者,大都症状轻微而自愈;如果持续不断,则须通过治疗始能渐平。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致寒邪中阻,症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方用丁香散加减。药用丁香、炙甘草、肉桂、陈皮等。
或嗜食过热、辛辣,酿生胃肠积热,症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呃,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等。
或情志失调,郁怒不节,肝失条达,横逆克伐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气互结,症见呃逆连声,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宜顺气解郁、降逆止呃,方用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木香、乌药、枳壳、沉香等。
或素禀脾胃阳虚,症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方用理中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等。
或胃阴亏虚等,症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治宜益胃养阴、和胃止呃,方用益胃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炙枇杷叶等。
春捂秋冻不生病
捂一捂。气温变化是引起痉挛的一个危险因素,春天乍暖还寒,冷暖变化大,因此要注意保暖,出门不忘添衣。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心绞痛、急性心梗等病的发生。
动一动。要根据气候变化和身体状况,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气血通畅,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每次活动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笑一笑。大喜大悲能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注意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精神紧张。
少吃酸。中医认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性食物吃多了容易肝火旺,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而性味甘平的食就可有效调节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