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症”策 |医改,“症”合你心么

来源: 医药圈那些事/yiyaoquan01


医药圈那些事,医药行业的领跑者。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什么别生病,缺什么别缺钱”,是老百姓日常最为关心的几件民生大事。


“别生病”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人民群众对看病的“重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医改仍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


在前几日,医药圈也为大家解读了“两会”人大代表谢子龙的建议,要推动医疗、医药、医保“三方信息共享”,促进医院处方外流。这个提议不仅对引导医院处方外流、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推进医药分开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保障患者医疗处方的知情权、选择权,缓解医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同为人大代表,钟南山也“为民请命”。他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要突出三级医院的“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三级医院要“全部参与”及“发挥引领作用”,体现中央将公立医院的广大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鲜明态度,也展现了其在医改上加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


要真正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技术的改革创新,让大医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早诊早治的方针,关键是要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由政府承担医护人员的收入,而非主要靠医院创收。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医院的医生认真地培养基层医生,真正提高医护人员创新医疗技术的动力。


钟南山建议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特别是对医院发展和医生薪酬的直接投入。还可通过“三医联动”,把医保费用和卫生投入整合起来,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政府要为公立医院兜底,尽到保障责任。钟南山还建议,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条件,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三医改革”,掷地有声,开启了又一轮医改的大幕。事实上,医疗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止过。2016年7月,人社部印发《关于积极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医改的重点工作任务在于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医保统筹。2016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将医疗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三医”改革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覆盖人口超过13亿人,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达到人均42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拓展深化,全国1977个县(市)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实践证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改革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惠及群众利益的才能获得广泛的拥护与支持。近年来,“看病难”问题在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曲折前进,人们能够切身的感受到:医保的覆盖面在逐年的扩大,个人的医疗支出在逐年减少,医疗机构的能力水平在逐年提高。在数年前如果要去外地求医,通过医疗保险报销往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而现在只需要在医保中心窗口申请就可以一站化解决异地就医问题。伴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异地就医在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退休异地安置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今年年底实现全国医保联网


当然,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的“三医”改革做出了正确的顶层设计,相信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将会享受到更大程度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