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惦记的“家庭医生”,你想不想要?

来源: 基层卫生智库/H4China


不是“贵族专属”,不是“赤脚医生”,今年始,全国85%以上地市群众都要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清清楚楚写着呢! 习近平总书记发布新年贺词,也特别欣慰地提到这件事:“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荣获“中国医师奖”的徐汇区斜土街道家庭医生朱兰在社区里做健康宣教。


总书记和总理如此看重、即将全国推广的家庭医生,到底是咋回事儿?能对症“看病难”和“看病贵”吗?能真正让咱老百姓得实惠吗……对这个将要改变中国13亿人口就诊习惯和健康观念的重大改革,您不妨听听大江东工作室的东姐来掰扯掰扯。




上海闵行区一位家庭医生在社区医疗站点为居民看病。


话说,眼下中国家庭医生制度哪家强?那得数总书记赋予“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使命的大上海呀!兴许上海“家庭医生”的今天,就是咱们的明天,咱先听听上海居民的感受。


“家门口就有好医院,家庭医生像朋友,看病方便、安心,特别是1+1+1签约,实惠真多!”2月下旬,76岁的钱月华阿姨耐心等了很久,就为和东姐说上这句话。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常会有患者主动凑过来给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点赞。有的居民干脆把家门钥匙都交给家庭医生,方便上门看病、配药。


上海已经有超过1000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其中140万居民还签约了“1+1+1”组合服务,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专家专科,慢性病坐家里就能开到大医院才有的药。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常健康有人管、有人想了,遇点小毛病心里不慌。



要有小康,必有健康。《政府工作报告》透露,要实行“健康中国计划”——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沿用去年全国健康促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的“健康中国”计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韦莉君出诊,自行车或电动车是许多家庭医生的工作“标配”。


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什么样?全国人大代表们如是说——



3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上海市市长应勇代表首先汇报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进程。


应市长说,上海2011年率先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在此基础上开展“1+1+1”组合签约,即,每位居民自愿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到2016年底,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覆盖面近45%;今年对老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和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等国家规定的六类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1+1+1” 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医院就诊率已经高达80%。


糖尿病专家、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代表说起家庭医生制度,声音都兴奋得抬高了几度:


“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看病难,大医院排队几小时,就诊开药3分钟。我说,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去找你的家庭医生,他和我的诊疗信息系统是相通的,上网1分钟就能找到我,把病人转诊推荐到我这里,享受优先看病福利。”


“‘1+1+1’组合签约等于把上海三级医院的7000多名专家资源都向家庭医生开放了,包括我这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这就把病人从基层直接推到最需要的大医生面前!”


  曾亲自“点将”,将上海列入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刘延东副总理,也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点赞:


“‘1+1+1’签约适合国情,发达地区也好,贫困地区也好,都可以实施,把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我们医疗资源短缺,全科医生太少,全国才15万名,缺口还有18万……上海方案把市级医院资源和家庭医生直接结合起来,在慢病管理和老年病人管理上特别有效。把家庭医生制度做细做好,患者受益、医院能更好发挥作用、政府也能够保证医疗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挂号检查取药付费排长队,是大医院每日景观,也是患者紧张焦虑之源。


上海的家庭医生有多好?老百姓会抢着告诉你——



钱月华老人上个月感觉头晕,签约的家庭医生韦莉君检查后初步判断是动脉斑块引起,为她预约了华山医院专家门诊,确诊治疗后,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韦医生按照华山医院专家治疗方案延伸处方,定期复查。“如果我自己跑到大医院,都不知道该找什么科、哪个医生好,专家号还未必挂得到,要奔波不知几趟。现在方便了,省钱省心!”钱阿姨还说,每回路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站点,没毛病也总想着进去拉拉家常,听韦医生说说服药、饮食的注意事项,小诊室欢声笑语,医患关系和谐着呢!


家住闵行区莘庄报春路388弄的张金红老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十余年,2008年因冠心病又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需要长期服用近十种药物。以前他每隔两三天就要跑一趟医院,到不同科室号配药。如今,他通过签约家庭医生李云贺提供的慢病长处方和延伸处方服务,不出社区就配齐所需药品,每月少支出药费100多元。“还省了来回路费以及时间、精力,现在太方便、太实惠了!”


朱兰医生在指导老年患者做康复治疗。


回放当初: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曾被居民当成“骗子”……



上海在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时,很多居民不理解,一些网络论坛也炸了锅,满是质疑。“那时靠居委会拉横幅宣传发动,居民还把我们当骗子,说‘我又没生病,为什么签约,看病还受限制?’‘现在说不收费,以后肯定要钱’,‘外地人可以去三甲大医院看病,我们倒只能去地段医院,凭啥”,哎,真的很艰难!”。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玉昌回忆。


到了2015年,上海推出“家庭医生2.0版”,试点首诊在社区、“1+1+1”签约,靠着几年积累的政策优惠和服务口碑,无需宣传,老居民们闻讯踊跃求签约。龙柏社区超过80%的老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家庭医生服务的重点人群都已签约。


第三方调查显示,上海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近九成,92.1%的居民表示找家庭医生就诊很方便,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社区卫生中心连续五年保持上海服务窗口单位首位。上海公立医疗机构病人满意度测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连续四年高于三、二级医院。



家庭医生为什么受欢迎?



当然是贴近百姓需求提供服务,让百姓得实惠啦!


“1+1+1”组合签约,居民只要选择家庭医生就诊或转诊,就享有优先预约就诊、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等“大礼包”。对于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不仅意味着减少去大医院排队的辛苦奔波,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供应,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药费支出降低不少。


在上海一二三级医院看病医保报销比例大不同


利用统一信息平台,签约居民在社区就诊,拍片、抽血、做心电图,读片的医生却坐在各区统一组建的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资源;全市大医院都划出50%的专家门诊号源,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优先开放,转诊住院也有了绿色通道;分区域或专科成立的医疗联合体,让二三级医院大医生能直接站在家庭医生背后,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


家庭医生岗位在社区,不是坐等患者上门,而是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比如,上海市政府买单的脑卒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和肺癌、大肠癌等疾病早期筛查,都通过家庭医生团队落实;一些大病、慢病患者进入康复期,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承接管理,展开康复、护理等服务。


大医院门诊流量大,医生往往直奔主题,眼中有“病”而无“人”。家庭医生长驻社区,熟悉病人病症、治疗情况,了解其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光能及时发现隐患,对于不少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更像是可以信任依赖的亲人朋友。一些儿女忙碌或老人独居、行动不便的人家,把家门钥匙交给家庭医生,有位家庭医生身边放了51把居民家的钥匙!


一个手里握着你的健康大数据档案、比你更熟悉你的健康需求、隐患预警的“老朋友”,当然也更容易赢得民心。



居民家里餐桌也成了家庭医生“诊台”


全科医生没有大医院专科医生水平高?这么想你就OUT了!



医生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2016年上海有两位医生获得,一位是著名专家吴孟超,另一位就是斜土街道家庭医生朱兰。朱医生曾在常规筛查中早期发现很多大肠癌、肺癌早期患者,帮助一些被大医院判定为非开刀不可的慢病患者找回健康生活状态。“全科和专科只是分工不同,没有水平之差。我们是在上游阻止人落水,专科医生是在下游拯救落水者,您说哪个更重要?”朱兰快人快语。



缓解“看病难”,任重道远;重塑就医习惯,咱们需要多久?



“看病难”,大医院人满为患,但其中常见病、慢性病居多,专科医生、专家们“牛刀杀鸡”净看普通门诊而不是专心研究疑难杂症,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代表说,2008年到上海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是1.5亿人次,2016年达到2.5亿人次,整整提升了66%。没有家庭医生和社区首诊制,不将常见病慢性病诊疗、管理解决在基层,分级诊疗就是空话。


有关人士预测,按照现在的家庭医生制度推进速度,上海可能会在三到五年后建成分级诊疗制度。专科医院更多实行预约挂号和转诊看病,医疗资源利用更合理高效。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会得到一定破解。



医患矛盾激化,与无序医疗和“看病难”不无关系


不过,咱得明白,医疗资源优厚的上海毕竟不是全国,让大家改变“一张医保卡走遍天下”的就医习惯,也不容易。正如刘延东总理所说,要让全国人民都有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那全科医生的人才缺口可不是一点点。


医改性命交关,必须系统谋划+精细打磨+综合施策推进,得练足内功,不能贪功急躁。要知道,在上海每个让居民满意的家庭医生背后,有的是一套经过严密设计、已提前伏笔的全科医生规培、绩效评估、薪酬制度、职称体系,一套覆盖全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个所有医疗数据都可以畅行互通的健康信息网络平台,正在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积累起世界上最大最全的医疗大数据库。


在上海200多个街道社区里穿街走巷的家庭医生们,已是面向未来的移动医疗终端,一个全新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和百姓健康管理模式,刚露雏形。




人民推荐

王毅答中外记者提问,霸气回应&现场视频

航空公司不会告诉你的六大低价订票技巧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编辑:周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