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养生-指甲的形态和颜色中,隐藏着这些健康提示!

来源: 药博士医药连锁/yaoboshiyiyao

前不久我们推送了一篇如何通过指甲上的“半月痕”辨别健康的文章,有不少粉丝在下面留言说自己指甲形态和颜色的问题。于是,小编特意邀请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石全教授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指甲上的健康提示!




-1-

健康的指甲长什么样?

         夂                 

   健康的指甲应该是平滑、红润、有光泽,厚薄适中,坚韧不脆,指甲根部的甲半月(俗称的月牙)呈灰白色,指甲形状呈正常的弧形弯曲。


    指甲上细小、透明的竖纹其实是正常现象,因为每个人的指甲都不是能完全光滑平整的,竖纹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出现,就像皮肤的皱纹一样,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指甲上出现明显的纵纹、横纹、凹陷或改变颜色,就需要高度警惕,最好是去正规医院就诊。



-2-

指甲形态的改变

         夂                 

指甲上有横纹

   指甲上出现的横纹一般有两种。博氏线和米氏线。


博氏线——指甲停止生长引起的指甲板横向的下陷。提示身体出现营养不良、麻疹、腮腺炎、心脏病。指甲到外力损伤、严重缺锌也可能是造成博氏线的原因。根据博氏线的位置,临床医生可以大致推算与之相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同时,这条线的深度还为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线索。


米氏线——在指甲或趾甲上出现横白线。任何急性病都有可能产生横白线,重金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化疗等都可能造成米氏线。


指甲上有明显竖纹

    指甲上的竖线代表体质的好坏,纹指甲甲板上有数条明显的竖纹形成脊型称之为纵脊。指甲上有数条明显纵纹表示长期神经衰弱、肌体衰老的象征。多见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消耗性疾病、体力透支、免疫功能差、容易感冒等人群中。年轻人如果已经有明显的竖线,就说明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压力。


    另外,指甲上如果出现一些纵向红纹,是表示微血管出血,如果多条这种血线出现,可能预示患了慢性、牛皮癣或一种名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命感染。


指甲凹陷

    指甲凹陷,质软也被称为反甲或匙状甲,指甲凹陷得厉害的甚至可以装下一滴水。反甲与缺铁性贫血、糖尿病、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缺乏含硫氨基酸)、SLE、暴露于以石油为基础的溶剂、创伤以及雷诺病有很大关系。长期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也容易因为缺氧导致反甲。


指甲上有小的点状凹陷或波纹状

    指甲上小的点状凹陷或波纹状,这可能是银屑病早期征兆,银屑病有10%的几率是从指甲开始。这种凹陷也可见于斑秃、湿疹、反应性关节炎和扁平苔癣。


指甲上出现不透明白点

    指甲上出现不透明白点,其实与网上传说的缺钙、寄生虫没有太大的关系。白点是指甲在生长时,甲皮或甲母质受到轻度外伤引起的,如大力修剪指甲,受到撞击等等,由于指甲的生长比较缓慢,所以在受伤后很长一段时间,指甲上才会出现白色斑点。但是指甲上的白点开始浑浊且逐渐变大,甚至蔓延到整个指甲板、甲床上,这就不是简单的手外伤所致了,这是真菌感染的症状,可能患上了真菌性白甲。


    而指甲全部变毛玻璃样的白色,淡色半月形甲弧也分不清,只剩下近指甲尖处的一小部分仍然呈现正常的粉红色,也叫特里甲,这可能表示肝脏硬化、肝炎等疾病,或提示糖尿病、充血性心衰、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衰老。指甲尖处的那一小部分是红褐色,则是慢性肾功能不全而出现高氮质血症的典型表征。


-3-

指甲颜色的改变

         夂                 

指甲发黄

   指甲发黄,增厚,整片整片地往下掉,经检查排除真菌感染的时候,就要警惕是不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糖尿病或心脏病的患者,指甲出现异常变化是因为体内代谢紊乱而导致血管循环障碍血液供应受阻。指甲作为四肢的其中一个终端往往就会因此而变脆缺损增厚或者出现手指头肿胀等症扶。


指甲青紫

    指甲呈青紫色,在中医上来说,属于气血瘀滞,瘀血内阻证。这多是因局部微循环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肺部疾病等引起动脉血缺氧以及还原性血红蛋白增高所致,当缺氧状态改善时,指甲颜色也能恢复正常。


指甲颜色偏淡

    指甲淡白无华,按压之后没有明显返红,属气血两虚,常见于久病体虚、产后血虚、贫血及营养不良的病人。多见低色素性贫血症,是因为血中血红蛋白减少所致。此外,观察甲床毛细血管异常变化,也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按压指甲,发现甲床组织有搏动性的红白颜色变化,需要警惕主动脉关闭不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请输入标题     bcdef

    当然,指甲只是观察我们健康状况的一个窗口。不管是体质的判断还是疾病的诊断,都不能光凭指甲来确定。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查、望闻问切和医学检验,最后由医生来辨证论治。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湖北省中医院供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