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生长在时光的柔波里

来源: 卫生计生青年读书会/nhfpc_readingclub

    过去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懂点儿中医药,就好比今人背不出一两首唐诗、宋词,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文青圈“混”过。中国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咖,都是诗词歌赋与医药养生双栖并重,留有无数作品为证:唐朝的白居易,涉及中医药的诗歌多达百首。柳宗元赠诗予刘禹锡,藏有4味中药。一代文豪苏东坡亦精于医药,擅长养生,撰有《苏学土方》,记载了有关医药杂著及单方、验方、养生的内容。不仅如此,苏东坡在黄州和杭州任地方官时,正值天降瘟疫,苏大人一心赴救,献出秘方“圣散子”,救了不少人。

    中药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渊源,在历史的河流中浮浮沉沉,似与当下年轻人渐行渐远,中医药知识也似已淡出当今大众文化圈,成了极少数专业人的小众事业。为了贯穿古往今来的中医药文化,搭建一个近距离观察本草,了解中医药典故的机会,《本草——生长在时光的柔波里》一书,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受中医药文化在时光的柔波里所散发出来的幽兰之香。

     有点热心肠,有点小性子:麻黄

   

    一年冬天,树叶凋零,只有蜡梅花开正盛,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姑苏城里一家药铺的店主,正留意着市面上的农产品。见时候已到,关照伙计去买回了梨、甘蔗、韭菜、荸荠、藕、白萝卜各1斤,当年的鲜姜买半斤。

    他让伙计将这些东西洗净后,分别打成汁。然后又让伙计取来半斤麻黄。店里老药师将梨、藕等七种汁混合,拌入麻黄,让它吸透汁,再拿出去晒干。麻黄晒干后,选个好天,一早放锅中蒸透,蒸了三个小时,待太阳出来了后再将麻黄取出去晒。晒干后,按照店里药本上的记载,配入制半夏、川贝母、白术、茯苓共1斤,共研成粉,再用熬过的白蜜调入开水,做成绿豆大的药丸子。

    这就是著名的保金丸,治疗有咳喘等症状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很好的效果。这药为什么叫保金呢?原来,中医里有个“五行”学说,以金、水、木、火、土为五行,它们互相促进生长或互相制约。根据中医理论,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属五行,肺属于金,保金就是保养、保护肺的意思。因此药制作过程麻烦,很可能如今药厂都不愿意生产了。

为何麻黄治病,要这样不厌其烦地进行又是浸汁、又是蒸晒呢?原来,麻黄在中药史上,是一味很早就广泛用于临床的药材,只要用得对证、准确,疗效可靠而明显。但麻黄的药性比较大,有时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用麻黄时心里有点发怵,不太敢用,所以往往要先炮制一下。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平喘、发汗、利水消肿三大功效,但中医发现麻黄的功效不仅只是这三种。比如它药性温,有温阳的功能,可以在“温阳”上大做文章,如温阳通气、调和血脉,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麻黄中的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增加)、抑郁症(确实,麻黄碱有明显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温阳散寒、宜痹止痛,可治疗各种痹证、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温阳通脉、祛风止痒,如多种过敏性皮肤病;温通阳气、破症散结,如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当然,麻黄治疗这类病时,一需要辨证论治,二需要配合其他中药,单用麻黄是不够的。

    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它的药效又是如此之好,药性又如此鲜明,用量大了会让人中毒,有点像脾气不好的美丽才女,简直让医生又爱又怕。古代医生想了很多办法,想让麻黄变得温柔点。一种办法是麻黄去节;一种办法是没有特殊需要,不用生麻黄,而是用蜜水炒过的“蜜炙麻黄”,这办法能让麻黄跑掉一点有发汗作用的挥发油,这样催汗就不会让人大汗淋漓而虚脱了。保金丸用梨汁、藕汁之类浸蒸麻黄,也是想让麻黄的性子平和点,能治病,又不伤了病人身体;过去还有一种办法是麻黄煮了以后,药汤上有一层浮沫,这浮沫不要。现在还想出了一种麻黄绒,就是将麻黄碾成绒,筛去碎屑,只用外皮部分,这样果然药性要缓和许多。如再用蜜水炒过,那临床使用就更加安全了,甚至小孩、老人、体弱者也能用麻黄了,用于止咳平喘最为适合。不过,李时珍告诫说,凡是服用了麻黄,病人都应该避风至少一天。我想,他说得是很有道理的。


    了解更多中医药本草,感受与作者面对面交流,就来“卫生计生青年读书会”,这里有美丽的本草故事,也有古往今来多少儒医执着探索、一心赴救的感人典故。

    相约卫生计生青年读书会第四期活动。

    我们不见不散。